人工智能时代 你追求通用组织技能吗?

1949年,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在著作《心的概念》中指出,“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么做”,是两回事。

他以外科医生举例,一个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但出色的医学知识与手术技能也不是一回事,手术技能至少不是医学知识的简单产物。外科医生从教学中学到了大量知识,但他也一定要通过大量实践,以学习更多技能。

这种认知适用于今天的“人工智能”。AI知道是什么,甚至知道为什么,即掌握了Know what和Know why,但是,只有拥有几十年实操经验的人类医师,才有手术技巧可掌握,知道怎么做,即“Know how”的部分。

所谓AI焦虑,是指AI放大了某种焦虑,但实质与AI无关。焦虑的核心则是,你有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外科医生那样,积累了行业Know how?成色又如何?

AI焦虑还有一面,与其说是个人的焦虑,不如说是组织的焦虑。别的团队10个人干的活,为什么我的团队要用50人?我们应该用AI,但没人会用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底层,是许多公司不尊重Know how,与专业技能和知识比起来,老板更在乎自己的理解力和接受度。或者说,此Know how非彼Know how。甚至,其自定义的Know how只是用来戏弄老实人的借口。

而一家公司是否尊重Know how,要看它是否迷信“降本增效”,与减少一元钱的成本比起来,增加一元钱的收入,甚至一百元的品牌溢价,更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Know how是增加收入,提高附加值的基本前提。

Know how是活水,花钱是投资,只有亏本的投资才算成本。降本增效是一把枷锁,听起来很正确,但世上没有那么美好的事,虚幻的目标禁锢了许多企业老板的思维和认知。只有以适量的Know how投资,来提高效能,才是企业该做的事。个人也是如此。

比如说,当下的一个年轻人,如果熟练使用ChatGPT,又懂得一点Python,再加上一点点行业知识(不一定要到Know how的程度),就意味着掌握了基本的通用人工技能,如果你的企业招新人,恐怕很喜欢这一种吧。

起码,在AI进入AGI(通用人工智能)阶段之前,职场人都该有动力去追求通用人工技能,掌握AI时代的基本工具,积累行业Know how,是必然的成长路径。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是否有动力去追求基本的通用组织技能呢?

好消息是,我们的“AI焦虑”,远远不及美国来的强烈和直接。或者说,留给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还比较多。

连王小川都承认,对比ChatGPT,中国的水准至少差距三年。这三年,足够一家企业建立尊重Know how的组织文化了。

教师节

人到中年,回头望,有四位老师真对我好,我记着。

刘文大老师,给我最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我的自信,多亏他培养。他说生活太安逸,就会忘掉奋斗。这句话是警钟,26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旋。

方荣胜老师,教我包容,不因为做错一件事,就否定一个人。这背后当然有事故。他说社会发展、人的际遇和长江水一样,总是一波又一波的起起伏伏,我不懂,但我信,这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哪怕一直往下,我也坚信终有一天会掉头往上。一开始,他就教我从一条很长很长的时间线上看问题。

张利军老师,一位很有担当的女士,教十二中我们这群自卑的男孩,不惹事不怕事。我的一点胆量,就是这样来的。

刘韧老师,在我迷茫时,给我支撑,教我写作,带我接触最聪明也是最勤奋的一群人,这让我面对人生的下半场,纵使迷茫,依然充满渴望。

以前这些话,我会放在心里,觉得自己没成就,说出来没说服力。但今天看,没成就是因为事还没做对,若一句感谢的话都不敢表达,就太不成熟了。

这十句话送给已完结的十月

1、为什么“人终有一死”听起来很坦荡,而“你注定会失败”听起来就很沮丧呢?在我看来,这两句话根本就是同一个意思;

2、如果你想走最酷的路,你可能需要一架湾流飞机;如果你只有一双腿,那就老老实实的走自己的羊肠小道吧;

3、能把自己做好的人,从来不教别人怎么做,绝大多数事情不是教不会,而是学不来;每天说努力奋斗的人其实蛮可悲,因为能有成就的人从来都是把说这些废话的时间用在了实际行动上;

4、看着镜子里的一头白发,我情不自禁的给自己敬了个礼;

5、哦,原来“无知者无畏”不是贬义。我原以为是说“越是没见识的人越不要脸”呢;现在看来,是说“一个人越不懂越要无所畏惧的去装懂”,反正懂的人也没时间拆穿你;

6、为什么说很多人像小孩子一样呢?因为他们每每遇到挫折,总是先一通乱哭,哭完之后,就像个孩子一样指望有人能帮他解决问题;

7、爱面子的人,朋友总是不太多的,因为他总希望别人只看他光彩的一面,而那种时刻,又是极其稀少的;

8、如果你曾经对人好过,施过一些小恩惠,请务必拿个小本子记下来,毕竟,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在意你付出过什么;

9、有人吐槽人际关系强弱有别,说等到做点小生意才发现,跟你买货的往往是不太熟的人,而不是熟人。继而得出结论认为,熟人都希望你过的好,但也不希望你过的太好。我觉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并没有人希望你过的好,只要过的不找他的麻烦就好了;

10、朋友之间主动示好的一方,往往过得并不太好,所以才有时间跟你来谈谈感情;

贾跃亭要不要先把乐视做好 再谈微信会有什么危机?

“微信是伟大平台,但如果一味追求垄断,无视用户价值,丢掉开放、共享、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精神之后,未来将会怎样?”

如果这个问题真的来自乐视贾跃亭,我想他确实没理解互联网精神的“开放、共享、自由和平等”需建立在用户的最低参与和管理成本之上。

从结构上说,微信独大或者说所谓的垄断并不会产生问题,它更接近于一个疆界的概念,是没有意识到的存在而不是什么有病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如何参与微信的生态建设,在这个大体系里,共同参与建构规则,调适权利,以释放所有参与者的服务能力。

既然贾先生讲这句话,意思无外乎他有心建立另一个尊重用户价值的平台,只是可惜,很明显他对生态的理解还停留在搭台子的阶段,生态是留住用户的空气,台子谁搭的,一点也不重要。能保证谁把戏唱好才更要紧。

另外,我建议贾先生多看看自家的乐视电视,等哪一天乐视的开机、调台和播片的速度跟打开微信公众号一样快了,再去讨论别人家的事。

毕竟,贾先生跟我这个卖咖啡豆的个体户不一样,牛逼越大,越得干好本分活才是。

这算是一个不认为乐视已经智能的乐视电视用户的忠告吧。

有人从0到1,也得有人负责从1到10

iap_02_deer_aotw

3号晚上,徐志斌在上海,被脉脉的上海脉友会请到浦东做分享,话题跟社群经济有关,我有兴趣,也去凑了个热闹。

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所著的《社交红利》、《社交红利2.0》对中国互联网及社群生态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斌总简单分享了对社群经济的几点看法、几组数据,以及对如何做社群的几点建议,这些内容在他的新书《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里都有交代,我不方便剧透,买书来读收获会更多。

好在斌总开场提出一个问题,也值得认真思考,即“在用户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你打算提供点什么?”

这个问题会难倒伪创业者,比如我。因为我真的相信《乔布斯传》上所说乔布斯为何做iPhone的判断:“消费者永远都会缺一件自己没想到过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创业者的价值应该在于从0到1。

然而,凭心而论,这个判断和这种做法是天才们该有的答案,不适合今天中国的大多数没卖出过一份保险、一双袜子、甚至连心智都没发育齐全的创业者,自然也就不该用来回答斌总的那个问题了。搞笑的是,我们身边又有几个创业者没把自己当成乔布斯一样的天才去做要求的呢?

那么,既然不好回答,不如先反过来问问:“用户真的什么都不缺吗?”至少就我看到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的重要事都没人把它做好。

比如说,你花钱买东西,有了天猫、淘宝、京东,按说也够了,中国的电商市场,这几家干掉八成以上,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想买什么,分分钟给你搞定。可是,假货不也是它们一直以来的“痛”吗!没有假货的电商难到不该有吗?

再比如说,你吸收资讯长姿势,既有传统媒体的厚度,也有新媒体的鲜度,运气好的话,还有自媒体的温度,按说也该够了,大家都说资讯早已爆炸。可是,等你看完一天的资讯,真有几段有价值的内容进到你的脑子、你的心里去的?满纸假话、全屏公关!媒体讲个真话,挖点实情,提倡点社会价值难到不是本分么?如今到好,媒体人成了公关人的跟班,还不以为耻的在朋友圈晒各种商家礼品、红包,真的有面子么?

换句话说,我们的用户缺什么不缺什么,极少是由创业者跟用户一句一句交流互惠出来的,恰好是那些分不清真假的媒体见风就是雨,公关说什么好,媒体就吆喝什么,投资人跟着就相信什么,投资人相信什么,新的创业者就蜂拥而上,带着各自的经验背景,用高低差异到连南北极也容不了的理解力生生造出千奇百怪的新项目,再借由公关、媒体循环滚洗,祈求遇到脑残投资人掏钱买单,最后做出什么到用户手里,谁真的在乎过呢?

所以,该不该问问大多数的创业者:“你们真是为了提供新价值而选择创业的吗?”好吧,似乎年纪大点的人创起业来也就这点优势可资标榜的了……然并卵。

再回答斌总的问题,“在用户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你打算提供点什么?”

对我来说,既然无空可填,那就把“做到”调整为“做好”吧。有人从0到1,也得有人负责从1到10才对,做不来开山鼻祖,做个中兴之主也一样是大成就吧!你说呢?(完)

时间都去哪儿了

跟朋友聊创业,他提到时间成本。大意是与其白手起家使劲吃奶的劲做个收入有限、荣誉有限的小公司,不如站在一个大平台上成为未来上市公司的一分子。他指出创业的艰难,更指出每个人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我很认同他的指点。却不自觉的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一瞬间,我承认,我有点怀疑自己一直在浪费时间。

这话也该反过来说。我也相信大部分理智的人都倾向于这种做法,但未必个个如意。譬如我,苦求好平台不得,虽坦然但也惘然。人的际遇各有不同,理论上理解的事,现实里却遇不到,但为了生活,总得曲伸自然,留下青山一座,好展他日之念。

我也愿意往好的方向上去看,有人抬举我,我必定感恩。譬如听相声瓦舍的段子,就学来一种态度:做人,该多用乐观的角度去看事情。这样看,我是幸福且美满的。这就不是浪费了。

所以,关于时间成本这笔帐也要乐观的算,过往的就不追究了,若遇着机会,得到提拔,就该抛掉顾忌,踏踏实实的往前走,还有什么比回头叹气更可悲的呢?

我离快乐又近了

电影《食神》里有一段,说星爷送出第一碗撒尿牛丸后鼓励大家:“瞧,我们离上市又近了一步”。我被这一段搞到笑出泪来。经历过失业失恋这种痛的人总能体会点笑泪交杂的滋味,该有多么难言。而我,也正在学习如何星爷式的激励自己。

前两天,有朋友找我聊职场。其实我也给不出什么好建议,一则过往经历平平,二则为人秉性脾气怪异与常人有别,所得经验分享出去必定害人。但既然是朋友,为表真诚,一两句真心话还是要说的。于是我给到他一条忠告:“别只盯着老板设定的目标,多关注个人在这个过程里的收获”。对应到他身上,就是说不要在意你的表现是否称职,而需在意这次经历有否收获。

我这样的思维基于另一个不太准确的价值观,即“事情做好了,一切都会对”。尽管我自己还没有做好过一件事。

说来也巧,谈完话后,这朋友就不小心被辞退了。给我的惊讶程度不亚于当初他得到那个职位。好在他认为我给到的忠告起到了作用,承受起来倒也不那么艰难。至少表面如此。但我相信,他会对自己也有一番新的认识。这是我们从无数次失意中唯一能汲取到的养分。

我想起99年,从安达尔下岗回家的一幕。在那时,失去一个工人的身份并不光彩。我也将那件事作为检验自己人品的一个机会,结果,我失去了两位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仅仅是因为我盯住了不该去盯的地方。我不该拿自己的认知去评定另一种毫不相干的东西。

另外,我想点别的,如果说一家公司爱才有道、任人唯贤的话,至少会有一些标准能让大家看懂。比如说,如何有才但不可以没人品,如何无才也不至于没位置等等,有了上线与下线,对一个真心想为公司做事的人来说,才算公平。而这家企业也才谈得上成熟。

当然,说回我自己依然不乐观。我的这种个性,除了会自己包容自己之外,还得多烧高香,多遇到几个贵人,才不至于为了一点吃饭的钱,丢了自己以为正确的东西。那多没意思。

每天的固定期待

我并不能理解,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谁还会对内容有一个固定期待?

单纯就内容创作而言,1000铁杆粉丝理论不切实际。如果你相信,你一定会被害的很惨。

在传播业,魏武挥应该是一位被多人尊敬的写作者。他曾尝试在个人博客上挂出小额赞助的标识。摆放的位置也足够显眼,至少让入站读者不好意思说看不到。但即便如此,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只获得了230元的收入。其中,还包括我捐的10元钱。更令人不舒服的是,有些捐赠居然不超过1元。

这样的实验让我瞬间对读者失去想象。我曾建议左志坚就拇指阅读内一些优质内容进行付费或赞助阅读,理由只是我愿意为此付上10元钱。但这个理由是幼稚的,乐捐方式在这里行不通。我们的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对内容的分辨能力。更不要说一些因为内容而产生的感恩。

我回想之前参与过的一些公益活动,无论是带着朱注或是独自一人,象征性的乐捐几十元钱,内心既踏实,又能得到一点物质回报,哪里找这种便宜的两种文明同时享受的体验呢?

我原以为读者阅读好文时该有这个心态。不过,我以为的事再一次与现实没有关系。

回过头来,如果没有1000粉丝,如果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固定期待买单,内容创作者又靠什么去创作这份固定到来的期待呢?

看起来,谁更需要谁,决定了这又是一个难得公平的市场。

很明显,读者更加重要。况且,读者只是一个过程。我想我要明白这个道理。

怎样拥有一个独立博客

怎样建博客,其实算不上一个问题,但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预算。事实上,如果你了解怎样去搭建一个博客,你根本就不会担心费用上的问题。可能还不到一名销售人员一个月的薪资。但你也该清楚,博客怎么建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管理及推广。

但我还是需要向你来介绍下,怎样用很低的预算搭建一个博客。

先来谈谈预算。

第一,你需要一个合适的域名(关于怎么选域名,勉强给你一个建议,一要跟你或者你的产品相关,二要让你的潜在用户能记得住)。如果你通过国内服务商来注册,一个后缀是.com、.net或者.cn的域名,注册费不会超过100元,后续年费也应该在150元之内。但假设你也跟我一样,相信那些愿意帮你在国外注册的服务商,单单这一笔预算,你就可以砍掉一半。

第二,主机费用。在这块,国内外主机价格相差较大。一个相同配置的虚拟主机,价格从90元到900元不等。我会建议找你的域名服务商来一并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花费最低的预算。

去除域名和空间的费用之外,你可能需要考虑雇佣一个懂设计的家伙来协助你搭建并美化这个网站。这笔费用,也是很有弹性的。我们等下在回来说这点。

再谈谈程序。建议使用wordpress来搭建你的博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全球有5000万个用wordpress搭建的网站,在技术上你不用操心。其二,围绕着wordpress程序而衍生的应用(被称作“插件”)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插件将在wordpress的基础之上,把你的博客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网站。

接着,你需要在你的空间里来安装这个程序。具体的安装方法,你可以百度一下,你会发现有很多教程,在网络的某个角落等着与你分享。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要求你的空间商帮你搞定,他们会免费来做这个工作。

运气好的话,只要等上个十来分钟,你就能有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独立博客了。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空间,如果你不介意预算的话,还可以买一个独立的IP(什么作用?我也不完全了解,也许可以让你看上去更有实力一点),然后,你需要多花点心思去后台好好了解一下你的博客,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如何发文章,如何发图片,如何发视频等等问题需要你自己去慢慢了解。这只是一个熟悉的过程,不用害怕。

回到之前的话题,你是否需要花一笔预算,请人来帮你美化这个博客呢?我的答案是不需要。仔细研究wordpress后你会发现,它有上千种模板供你挑选—即便大多数对中文不够友好—更有很多经典的企业模板也能供你免费使用,花点时间挑一个让你满意的应该不是太难的事。你只需要多注意下细节,比如你使用的图片,首页上的企业logo、底部的版权信息、浏览器图标等等,你需要把这些元素做一个整合,使它们看上去有个统一的风格。

当然,如果你不介意预算的话,你完全可以定制一个独一无二的模板。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笔预算也不算高,按照一个销售人员一个月的薪资做标准去衡量就好。

好了,现在你已拥有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博客。接下来需要发布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以此来影响他们的选择。这些目标会涉及到怎么写博客,怎样让更多的人看到,以及怎样与他们互动、产生信任,并最终影响他们……幸运的是,这都不是我要谈的内容。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会“做”并且“做好”该有多么不容易。但有了开始,才会有机会接近成功。让我们一起努力运营好自己的博客吧。加油!

未来其实没那么靠谱

我一直不太愿意缴社会保险。虽然人在上海,但理想的最后落脚点肯定会是东至或安庆。只是出于各种原因,我将这笔固定支出当作生活成本来对待,以便让自己可以顺利的在上海待上几年。原先也不喜欢抱怨,但随着这笔支出越来越高,而收入越来越少,不由的想啰嗦几句。

对这笔钱的收支,我一向持怀疑态度,也许将来如何如何,但都不靠谱,不值得信任。说句摊尸的话,如果要靠这笔钱养老,那也注定是一副凄凉晚景,活着的意义就不在了。我同大家一样,喜欢完美的结局。

或者,高生活成本也是一个动力。虽然没能力向那些喜欢算帐的经济学家看齐,搞个二三百万回家养老,但不至于最后依靠那笔社保钱却是必须要做好的准备。既然不幸做了一个为别人的过去买单的人,就得积点阴德,不让后人为自己太过操心。

当然,这是一个怀疑论者的腔调,对未来缺乏信心。不仅仅是个人的,甚至也怀疑大多数人的。看着我们这些家伙一拨一拨的被呼来喝去,生下我们的爷娘们该不该痛心难受?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011年小结

其实早就想写2011年的小结了,但这一整年的无趣,要如何写才会让自己舒坦点呢?也就是说,写个人历史,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我可能不敢确定,这是一个失败的年份,于我自己如此,于大多数人却未必。或者,我只是对2012不够期待。

是的,私人媒体还在继续,如你所见,写了快有四年。唯一不易的地方在于既想真实的记录自己,又想适当的保留部分隐私……你知道的,这不是一个秀,若年老时可以找回那个真的我该有多好,我很天真。

3月的时候,拿到了驾照,希望老天保佑我的车技能再好点,将来以此谋生也不一定。到了4月,入手小福。7月,带朱注回东至,来回1100多公里的路程,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旅行。而朱注在车上写给小伙伴的信,却让我们感触更多,我们忽视了他身上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天真,比如无私,比如友谊。或者,对他来说,这次旅行不够完美。

5月,在漫修她爸的帮助下,推出了安庆生活社区(Anking.org)。感谢三子、端林、洪健生、章建国、宛如、淑婉她爸、林劲松、D.L、黄晋、张勋华、王枫、淑丽等好友对这个社区的支持,感恩!感谢黄晋为Anking.org设计的logo,我很喜欢。感恩!感谢老刘在5月中的建议,推出《每日论语》原创专栏,虽然只坚持了三个月,但经历这段过程,我们收获很多。感谢老刘!也感谢一五一十、公民观察的推广帮助,感恩!我还想继续坚持完成这个任务,顺便做下小广告,凡身在安庆本地的朋友,均可申请加入这个项目。

5月的时候,去了一趟绵阳,白天参加由某台企捐建学校的开学礼,感叹既然有钱人学会了感恩,没钱的哥们儿是不是得学会点包容?(嗯,以后不再仇富便是)。晚上在一家“假”KFC见到周荣,又感叹大家都老了、沧桑了,再也不是N年前,绵阳街头到处去找网吧看电影的那两个小年青了。

6月,在福州待了两天。对林则徐的宅子充满了羡慕嫉妒。抛开林公的功绩不谈,如果朝廷肯给我那样的一座宅子,再让我的女婿也搭班进入官场混个大员,就算要我性命又有什么不舍得的?可见,好官得好做。

当然,也不是每条命都值钱。看看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各种车、各种求援……从7月开始,我就忘记了我还在生活里,真的没什么比生命更值得尊重与记忆,这是很糟糕很残忍的感觉,我不喜欢,假装忘记吧。

就这样,一直混到10月,终于“辞”掉了连锁委员会的兼职,各种原因,但能说的只有一句:感谢黄董,感谢苏大哥!

同时,也结束了另一件事。当一个自由的人该有多好,见到那些虚伪的脸在我眼前剥落该有多庆幸。你经历过就会懂,不多说。

好在我又找回很多朋友,那些我多年未见的同学,无论是十二大的、集贤路的、或者七里湖的,能记得彼此就已经让人感动。还记得第一次拿到对方手机号拨过去的心情吗?那种激动并不常有,感恩!

我往上看回写过的这些文字,出现频率最多的却是一个虚虚的“感恩”,我可能并不理解这个词的全部,我也不能判定阅读者能与我有类似的感触,我可能只是想表达,人在失去时才会有的那种遗憾。若如此,我们所有“得到的”,何不都当成“终会失去的”去理解,或者,这才算是成熟。感恩!

你会用作弊软件吗?

有一款增加网站流量的作弊软件,我想列出来,不是为了与诸位分享,而是想跟博主们探讨下究竟要不要使用它。

我先承认,我前后下载过两次。第一次算是试用。等我在后台看到访客量大增而意识到它的“强大”时,我立即删除了它。我并不喜欢弄虚作假,在我没清楚它的运行机理之前,我想我不会跟它有更多的关系。

而第二次下载,则来自一个广告。我也许只是想了解的更多一点,或者,我也是因为在这个博客上长期付出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心有不甘,想走点捷径似乎也情有可原。于是这一次,我没有上次做的那么干脆。看到它一次又一次可以增加数百个独立访客时,我一边有负罪感,另一边却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跟大人撒的一个谎那样,看着大人们能被自己骗过好像很有成就。

我想,这可能并不是我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既然这样的软件会做广告,那表示它有自己的市场。既然有其他人正在这么做,那表示竞赛一开始并没有以公平做原则。当然,如果你也跟我一样认为网络应该是公平的话。而现实既然本不公平,那坚守公平的家伙是不是显得愚蠢而无知?

我是说,在生活里,像这样的事其实还有很多件。性质也都差不多,无非是利用一些不合理的手段达成一些目的而已。不难断定这类行为的好坏,但很难界定被这种行为左右的人的品性。也能用好与坏简单划分吗?我不知道。

于是写这篇文字前,我确定以后将不在使用它。

创建真实的网站

互联网的个人站长们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真实的公布自家数据,包括赢利规模,网站流量及实际会员数量。这点,和杂志业者差不多,大家都在一种自欺中培养着某种自信。身在其中,也可以理解。

作为一名临时站长,我参加了昨天由Discuz!举办的“上海互联网站长大会”。会议选在徐汇区的一家较为幽静的宾馆里举行。通过站长俱乐部报名的与会者超过了250人,而实际到场的可能超过了报名数。甚至在快结束的时候,一位阿姨模样的人路过此地,也进来凑凑热闹。或者她只是想了解下怎样可以让孩子远离电脑游戏。

与会嘉宾跟大家分享了不少好的经验。落伍者创始人董勤峰指出网站发展的趋势以人为线索,与现在(以信息为线索)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雅虎已经让位给Facebook的根本原因。既然趋势如此,基于地理位置的地方社区就显得更有价值。

不过,我还是喜欢听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上海滩社区的潘宏盈女士指出,现在上海滩的月营收规模在70万左右,同时,她也承认,月推广预算已经达到了10万元,占其总营收的14%左右。潘没有解释月70万的广告营收是如何做到的,但她并不欣赏广告联盟的好处,这点,我认为是值得个人站长去思考的,是贡献流量还是贡献质量?可能也是站长的方向之选。

而比“上海滩”覆盖更小规模的“南汇生活网”,在一个“已经消失的区块”中经营数年,7个人的团队,年营收在100万左右。“南汇生活网”的CEO李海峰认为,“互动”对于社区来说,比内容更加重要。但他没有透露互动的方式为何,营收的具体来源又在哪里等等,我指的是他的客户是依据什么投放了一个单子,从而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站长都能回答的出来。

在行业垂直领域,有两个站值得关注。一个是仅有3个人团队的“上海网管联盟”,另一个是以编织毛线衣为主题的“编织人生”。前者年营收约70万左右,而后者的年营收已经突破100万。

看上去非常腼腆的李勇元,是从会场后排走上讲台的。他明确的表示,作为一名网管出身的技术型站长,其创业目的非常单纯,希望能让全中国的人认识到“网管”这个群体的价值,至于赚钱与否,他并不在意。当然,事实上,他也有自己的赚钱方式,比如为企业提供网络管理支持。如大多数技术派那样,李不善表达,但其在陈述理想时的激情,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全场掌声。

而朱健,一个给人印象非常理性和务实的家伙,在婆婆妈妈的群体中找到了一条不错的路。其“编织人生”的日IP已超过2万,Alexa的全球排名也在3万之内。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讨论如何编织毛衣的网站,其受众更是被众多站长所忽略的婆婆妈妈群体。

在现场,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立马发了一个消息给一位女性朋友,咨询她是否知道编织人生这个网站,得到的回复居然是:“我就是会员啊,经常在线的”。我们该怎样来解释这样的一个现象呢?或者说,我们该怎么去寻找类似的机会呢?

有趣的是,朱健选择的是通过广告联盟来获得营收,这是最传统的方式。但已经为编织人生创造了百万级的营收规模,而朱健也在规划一项新的举措,“明年的营收能突破300万”。说完之后,他的表情还是非常轻松。

当然,你也可以依照一些潜规则去理解这个行业的成功,比如花钱买流量,骗排名等等,但你无法否认一些真实的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价值所在。可能,这才是站长们互相交流的重点,比之探讨如何获得流量或者广告收入,是不是要有趣的多?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再出发

人在生病之后找病因,会无奈的将事情发散到过去,找某个坏习惯来责备,为自己遭罪找个合理的借口来平衡心情,而由外人代劳此事,就是所谓的安慰。

这种唏嘘或者没有对象的抱歉,似乎是相信有神灵存在。听上去还有一个依靠。但怕就怕在喜欢将坏事全赖在外人头上,不从自己做个反省、思考和改变,那样的人,是我不愿意做的。

做人确实很难,难就难在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最恰当,有满意的昨天,未必今天也会舒适。明天不调整下做法,可能就会是痛苦了。所以,很难得有机会对自己说再出发,更难做到如歌者这般的胸襟,唱唱跳跳、烦恼全消。

现在是早上五点,幸运的是,我又开始写字了。停顿之后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此刻更真实,更适合我,也更让我踏实。

谦卑与自大

昨天上午和下午,各参加一场活动。

上午的时候在人民公园的上海当代艺术馆,连战和夫人受许博允之邀来参加“皮克斯动画25年”展的开幕式。连战夸许博允要比夸皮克斯的多,认为要多几位这样的人,这社会就会活跃的多。可惜的是,允许社会活跃的连战已经老矣。而能促进大陆社会活跃的人又藏在哪里?

下午在某台资酒店,举办协会的月度讲座。本次受邀的主讲人来自一家已经在台湾上市的大企业。据主讲人介绍,他们年销售额已达到300亿(但未知是人民币还是新台币)。讲完之后,一丝得意挂在脸上。我还记得开讲之前,他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表露出来的焦躁与不耐烦。

近距离观望连战,对比下曾经见过的其他台湾政商大佬如宋楚瑜、张忠谋等,大致感触相同,位置越高,越显得谦卑有礼,可能这就是修养到了一定的境界,言行举止间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诚恳与谦卑,都是急功近利的人学不来的。

相反,看些所谓的商界成功人士,没能发明出蒸汽机,也没有创造出互联网,都没做出什么对社会有促进有改良的事,或者说仅仅只是在做一桩看上去“成功”的买卖而已,便自诩其企业立意有多神圣,其创始人有多伟大,其经历有多么值得分享……人如沧海之一粟,日后他自己能跳出来想想,应该也会觉得可笑之至。

不过,这年头到处都是“小人得志”(反过来应该检讨的是有些人为何“生不逢时”),多一个或者少一个,区别不大。问题是,既然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何妨换个方式,少点卖弄,多点诚实,少点自大,多点谦卑。

看上去,好事者如我才喜欢这样在背后嚼人舌头,但不认为自己有恶意,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而已。而且也很明显,要做什么样的人与我现在的地位没一点关系。你说呢?

你需要移动交友吗

曾有段时间学人家玩网页游戏,别的没记住,单单对某些细节记忆深刻。比如,当你移动鼠标点击其他玩家头像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对方的等级、能力值、特长等等。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在线下发生那又会如何呢?希望不只是我一个人太寂寞了。

但现在真的有机会来实现这个想法了。在今天的互联网创业中,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概念火到不行,比如GPS导航,可能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理解的LBS应用之一。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将个体的具象的人放置在虚拟的电波里,与群体的抽象的社会发生联系,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方式。

剩男剩女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地铁里,与你面对面坐着的一位异性吸引了你的注意。于是,你打开手机,搜索离你约2米内的人,轻易的找到了她,先通过她公开的基本资料来了解她,包括有否结婚,兴趣爱好为何等等。再通过她设置的是否接受陌生人问候的按键来取得与她的直接交流,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也许当晚你们就能一起共进晚餐。

当然,这种想象完全建立在合情合理的道德规范之下(我们得相信做好这点并不难)。总之,当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能够虚化成一个个的标识通过手机在电波里移动着,这就是一个新世界,谁会拒绝呢?

反正我是会去拥抱她的。搞不好一次搜索就可以遇到一个投资人也不一定。

没有帅哥,也没有美女

天秤座的陋习,看不到帅哥美女就会很难受,看不到有特点的人也会很难受,没办法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就更加难受……总之,我对于第一次参加的某个活动失望的很,当然,如果有下回的话,我还是一名站长吗?好问题留给自己。

业余的时间,我成了一名站长,算是个人对于互联网的一种接触。让资深网民们听来可笑,别人玩到不想玩的社区,你捡起来当个宝。别人都在思考着怎么用一个小创意去征服大世界,而你还在想着新闻该怎么才能赚钱?

别人都在做的事,我真的做不了。

我仿佛来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太过迟钝的思维与我狭隘的个人认知相互挤压,这就是我无知的根。我对好多事情都是无知无解,“我以为”与“我见到”的差距太大,只好全凭想象抉择。

我好像是看见一帮农民进城看戏,城外有某人叼着一根劣质香烟,对着后面的家伙们大喊:革命还未成功,兄弟们继续努力。结果依靠着后来者的推力,让这家伙进了城。这个时候他又开始大喊,我们要坚决拥护戏园子对于入场观众的限制,大家要理智的对待看戏这件事啊……

我以为草根创业的过程是通过独立思考而实现个人价值,但没料到会遇上农民进城。我以为草根就是一份淡定的态度,但没料到只是在路上的遮掩。

于是,我就想着,下一次,别处,我只想见到帅哥和美女。

Anking.org正式上线,征募平民记者

对于我所不喜欢的安庆来说,我一直想做件事,让它变得让我喜欢(理解我这种变态心思的人,定能成为我的好友)。或许,一件我认为值得去做的事能让我超脱所谓的喜欢或厌烦,低级的心情游戏咱该无视,都已成年了不是?

于是,利用着业余时间做了一个小型社区,想法很幼稚,动机很单纯,行动很快捷。从有想法到最后上线,花了一个月多点的时间。我期待围观的人能看出我的诚意和好意。

D.L叮嘱我,不要老想着给别人什么,得看看人家需要什么。能做到这点当然更好,问题是凭什么让人家主动来告诉你他的需要呢?所以我会担心这份好意,未必会有人心领。

但我的“担心”又是“多余”而“危险”的,我发现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个欲望在闪耀。不是说“无欲则刚”的吗?好吧,灭了它。

除了宣布网站上线的事,我还想征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的身份,我想该称做“公民记者”。

说公民记者,或许又要解释上许多,对于《宪法》我了解的又太少,只隐约记得在《宪法》上,我该称作公民,如是而已。

而在传统社区里,也早有“版主”一说,但看懂这四个字(公民记者)的人一定知道我要的不是他。折中下吧,我们不如叫做“平民记者”或者“百姓记者”。

这个人或许刚从田埂里走回家,脚上还是一脚的泥,但双手已经洗的干净,他想告诉我们这个季节该做些什么样的事,要除草还是施肥,或者告诉我们麦子缺水没法生长,该从三里外的大坝引水过来才可以解决问题;或者告诉我他们村的哪户人家生产了,生个男孩,有9斤9两重……

我希望从百姓嘴里知道百姓关心的事,而这个人就是百姓,他的眼睛就是百姓的眼睛,他的嘴巴就是百姓的嘴巴,他就是我要找的合作伙伴,他就是我的同道中人。

当然,他不一定能受到世俗的尊重。但一定可以让专业的新闻人瞩目,我确认这一点。任何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以民众需求为中心的观察和写作,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注的。

我要找的就是这样的人,最终我们会组成一个独特的团队,最终,我们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区。

杯具无处不在

这段时间以来,老觉得时间不够用,老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老觉得正在做的某件事总是不得劲,但又拗不过来。只好将就着,将就着。是时候该改变了。

总理前两天在国外也说,人应该独立思考问题。我不知道我的这种喃喃自语算不算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或者,我只是一种纠结。说到思考,大多数该有一套清晰的知识系统作为支撑,可是我呢?永远不了解真相,永远生活在怀疑猜忌中,甚至永远生活中无聊的惶恐中,知识的匮乏,让我难以思考,更不要说独立。

独立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就像男女在一起讨论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种更可怕类似,思考独立与身份独立,似乎都是不能被容忍的但一定又是必成现实的,我期待那一天。

今天是五一小假的第一天(其实也就一天,不需要求太多),看看4月份都发生过哪些操蛋的事吧。至于其他的,就放在一边吧。

贴广告的人

这里是广告

上海车展已经开展了,布展之前我恰好路过新国际博览中心,拍下了这张照片。

路人看我仰头拍照,也都跟着仰头围观,我很想知道下面的几个怎么看上面的几个,也想知道上面的几个有没注意下面的几个。

但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如果我用某种同情的心态去看这几个贴广告的人,说明我的态度很有问题,甚至包括我现在用这种语调去说这件事也是不对的。但我想表达的是,其实他们就是生活的一种缩影,我们都有同一种生活,为了生存而生存而已。

听的人或许会随意笑笑,说你太多事了,“这”跟“那”根本不该扯在一起。好吧,但愿如此。

昨晚和旺11点多到的上海,我早上6点不到赶到他住的酒店,带着一种欢喜。我们聊了三个多小时,从工作、家庭到孩子的教育,从后半生到前半生,从同学到朋友……不知道为什么,在跟和旺聊天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这张照片,这也是促使我要把它贴出来的原因。

我会想到那些人也有这样的交谈,与他们喜欢的人。大多数的时候,他们远离熟人,在远远的某处,过自己的生活。这点与我向和旺交代的一致,我说我的快乐源自我远离熟人,没有他们给到的压力(这话不全对),我不用想着去攀比,我可以活得像我一点。

或许他们也这么想过。

成功的一半

每周更新的《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上有网民数量的“各国对比”数据。该数据显示,中国有3.89亿网民,这与之前其他媒体普遍报道的4.5亿相差6100万。即便拿这个数字与维基百科对比,也要相差3600万。大部分人认为维基百科的4.25亿更为可信。

但无论是哪个数字,中国都是头号网民大国,几乎多出美国1.44亿,而且这个差距还在被不断拉大。

可惜的是,网民大国不代表网络大国。诸多网民只是增加了政府管理上的难度和工作量,但他们不能对网络发展有着本质的促进。在以“创新”著称的网络公司领域,还找不到一两家堂堂正正的公司或品牌。

当然,我们不该以百度或者腾讯为荣,我们也不该把像360那样能在美国上市拿钱当成王道。事实上,正是我们的这些观点造就了现实的浮躁。

好吧,对于有志于做番事业的人(不限于年轻人)来说,3.89亿网民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属于我们所有人,问题是,我们是在模仿中结束,还是打算在模仿中开始?

或许另一个问题要尴尬点,这3.89亿网民的质量如何?

春天里

春天·油菜花开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样的一个状态。

先将你能做的事情分成两块,姑且称之为理想(为个人喜好而做)与现实(为生存而做的)。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们总会屈服于现实,只能一点点的实践自己的理想。小人物们也会默认这条曲线对于自己是有意义的,或者说这就是游戏的玩法。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追求这两块的平衡,最好的发展状态是既可以服务理想又可以满足现实需求,换句话说,自己喜欢的恰好又可以养活自己。

我说的是另一种状态。

当一个人真的经历太多太多之后,往往会显得或者“被迫”很淡定,对于理想与现实这种概念的区分已经没有十几二十年前那么认真了。理想也好,现实也罢,当下的生活是否快乐才最要紧。这样的心态一旦出现,人反而会在选择上患得患失,你可能不愿意承认,这种前后矛盾的事情怎么就会发生呢?在心理承受的范围上,觉得一切都可能发生,但在现实里做出选择的时候,又对一切抱有幻想……

算了 ,我自己都有点解释不清了。

当我以一个农民工的身份进入这个社会的时候,我真的没想过永远做一个工地小工,我也没有设计好我该在什么时候可以转成薪水待遇是小工两倍的大工。我也没有想过今年去上海,明年去西安那样东飘西荡碰碰运气,我总以为运气这种事情与我无关。可是今年,我突然对于自己曾经没有这样想而“失落”,当我看到重庆的企业可以开出4000元的薪水给到农民工,当我看到深圳的农民工可以跳好街舞,当我看到北京的农民工可以在春晚唱上一曲《春天里》,我不知道是我没变,还是这个世界变了。

那天和人聊天,我现在唯一觉得飘在上海的好处就是没有压力,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就不解释了,我很好面子。这种感受就像是在春天里,浑身都在躁动。

信念

听一个朋友说他的创业梦想,总找不到他的激情,凡事那种轻松去做的态度,让我很是怀疑他的诚意,一来二去的问答里,我就少了几分耐心,不打算用自己刚刚“沸腾”的心思去思考他的那些“难题”。但其实,他的那些问题我也遇到过,而且在当时也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我是想告诉他关于鸡与蛋的故事,但想来也没必要,一则他未必认同鸡与蛋的事情适用于他,二则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落到具体上,往往也都因同样的理由落败。回到那些基本的问题上,你真的想清楚了吗?这个真是最重要。

我不是要求你可以想清楚你要怎么做,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如果一味的等到过程给答案,那过程将会是漫长又难捱的。更重要的是,哪里又有那“难捱”的资本呢?

于是,我听他说,抛开质疑,也就没了疑问,没了疑问,他的思维渐渐被收缩起来。交谈在无趣中结束。似乎我们聊了那么久还是回到了第一次聊的那个结果上,这几个月,他究竟去干嘛了?也不必管。其实我也一样。好多事情都是冲动中想着,热情中做着,冷了那份热情之后,冲动渐变冷冻,多少事就那样不了了之。人的自信心也被敲的零零碎碎的,拼不起来,凑不成块,拿不出去,只能长吁短叹。

若现在问我的可有创业之梦,我很难回答。记得上次跟某人交流时也说过,不一定要做老板才叫创业,有兴趣去做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也算是一种创业。当然,我记得我也提醒过那位:一定要赚钱哦!但除却赚钱之外,我什么都敢去想,也敢去做。只一谈到赚钱,我就没了微笑,没了修养,没了淡定,我会变得焦虑,变得失措。

如此,算我有创业的念头,却不能有实际的行动,因之别人看你,是以量化。而你看你,是以信念。如今,信念说与谁信呢?

写故事的人

我特别想成为一个会说故事的人,这是我最近的心愿。我也知道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磨练,我努力去做,今后会在这个地方贴上一点用心去写的东西。我叫做故事,总得将它置身于某个场景下去品读,比如说就是在看一场电影,你不能从对白里听到的就可能是我笔下所写的。

但我也很清楚,以我的格局和我的文笔,我目前还很难在细节上有所突破,我是说,我在细节描述上很差,我习惯性的自言自语,总给人一种旁观者的悠然心态,我很难让读者跟随我一起来起伏跌宕。如果说我在指挥着读者听一场音乐会,毫无疑问,我并不合格。我只是渴望成为一个合格者。

上回跟守山闲聊,说到可以写点什么,我提到一个不算Good Idea的主意,我建议到不妨写点历史题材的随笔。这个建议来自于他在读《资治通鉴》的感悟,守山说现在发生的事情,历史上基本都发生过一遍,社会只是在不断的重复历史,换了演员而已。但我们都清楚,这样做往往吃力不讨好。我们大多数的人,从别人文章里往往并不喜欢提取启发和思考,而是去考究其文笔、错漏,对于写作者来说,并不怕你纠错,怕就怕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字。要知道,表达本身比表达能力的好与坏更加重要。

文字是一种表达,故事是文字的一种形式。我想写点好故事,做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当然,在这之前,我特别想成为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但人越活越觉得自己肤浅,自己的那点小故事放到某些人那里,根本不值一提。比如我昨天说的孙兆,他是冤死的,我怎么跟他比冤?是的,做人不该去比较长短,但对于幸福感不够的人来说,找个对比有利于自己对生活的正确认知。

我想写点好故事,这个想法本身让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愿意去做这件事了。加油!写故事的人!

周年记!请祝福我!

私人媒体』一开始是挂在和讯上的一个叫做『安北私人杂志』的博客,第一篇博文发自2006年的4月15日。2007年3月12日,我注册了sirenmedia.cn这个域名(后来检讨,觉得这个域名组合的太不专业的,扔掉也不可惜,哈哈),原本打算为将来创业做准备。『私人媒体』的概念到域名注册下来,其实已经有了一个雏形。我曾经就这个概念专门跟别人吃了一顿饭,我这边是激情澎湃,对方却是一头雾水。但有趣的是,另外一个媒体朋友,对我这个『私人杂志』的概念很是赞同,甚至启发我,如果真的搬到印刷版上,该怎么做?更厉害的是,他说他可以来寻找风投。

早些年,我不像现在容易经受诱惑,对自己也不像现在看的更深一点。当然,07年初的杂志环境也比现在要好很多,否则也没有08年初好多本杂志集中创刊的欣喜。于是,我也很自然的对『私人杂志』多了一份期待,我甚至将这个博客,当作一份真正的杂志在规划,起码我会每周更换它的头像,并且把这个头像做的像杂志封面一样。那个时候也误导了不少人,很多人会问我这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

但私人媒体这个概念始终没有做成公司,倒是07年底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了wordpress,抱着学习和积累的心态,购买了独立空间,学人家架设了这个独立网站。说它是网站,可能还不够资格,但说它只是个博客,也不是我的初衷。这左右矛盾一直未能平衡,好在这些也没能影响我什么,一切都很顺利的进行着。

到了09年底,事情变得有点复杂,关于.cn的域名的困扰,大家在各处看到听到足够多了,我也是受害者之一。这个时候,sirenmedia.cn已经为我赢得了google PR3,alexa 进30万的荣誉,让我放弃,确实不舍得,但不放弃,又没法继续。只好换了如今fandouhao.com这个新域名。而这个域名的中文原意是“反逗号”,这个域名的历史更早一点,在04年左右,我与那两位不肯承认我们是同事关系的同事进行了一个小项目,想在商业文案领域创业的冲动。而反逗号写作社,一度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重心,可惜的是,随着入职『中国台商杂志社』。这一切都不了了之。

fandouhao.com域名于2010年的3月14日正式启用。网站名仍旧使用『私人媒体』,为了有所区别,小小修改成『私人媒体™ 』。在2010年的元月2日,不知道受到什么东西的刺激,立志将网站打造成每日准时更新的玩意儿,网站的副标题遂成了『每天九点发布的个人随笔』,既是网站说明,也是网站的目标。我希望借此可以改正些我懒惰的毛病,无论如何,我觉得我该是个勤奋的人,起码以前是,但现在,我怀疑自己了,需要借助某些东西来刺激了。

这样一算,这个做法真的也做了一周年。在这一年里,确实有过一点点的挣扎,这从文章的内容和质量上可以看出。老实说,我并不指望它能对别人有什么实际作用,我只是强调,我在对自己说话,这也是『私人媒体』现在能被赋予的意义。我想说,中国还没办法存在一份真正的有原则和有道德的媒体,你能懂得我说这话的理由吗?或许有很多方面,不止于所谓的大环境,还有我们个人呢,都值得检讨。但在那些成型之前,一个人做给一个人看的东西,可以先行。请祝福我吧!谢谢!

周六去装B

估计这段视频是中国人制作的,如果不是中国人,怎么会有这么深的体会?行,大家先慢慢欣赏吧。

话说昨天是周六,我没能在家里陪朱注,又跑出去装B去了。唯一值得高兴的就是在那里遇到了两个熟人。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人生何处不相逢。比方说这个人你想去约她,却一直约不到时间,但某天,她就不经意的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感觉懂了吧?嗯,这不是重点,好多事情你得随势而为,不可逆行就对了。

至于不高兴的事还是那一桩,我依旧“腼腆”(“腼腆”这个词我都用到不想用了。),在这类所谓的“社交”里,我还没学会如何应对不同级别的场合去保持好自己的安静,最好再能完整、简单的展现自己,最起码在一个50人左右的沙龙,让别人记住你并不是难事。但我除了只能想起那些制式的说辞之外,再想说点什么与众不同的,往往都会憋回去,似乎在这个场合,我只剩下脸红、心跳加速和双腿发抖。

从这点上来说,装B也是一种锻炼,我练的少。或许我也不曾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甚至在这里这样调侃它本身也是不对的,本事没什么本事,却故作清高姿态。我就像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学会了淡薄名利那样的让人厌恶。好吧,从今天开始,我得去学习去改正。顺便记下来怕自己忘记。

再回到那段视频吧,对比下昨晚央视的新闻调查,平常觉得可爱的那位记者(实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在采访浙江东阳某地拆迁状况。除了在农民前面卖弄自己所谓的觉悟之外,实在看不到一个记者应该有的道德品质。当然,我描写的很不具体,因为具体的感觉里会带着愤怒,我不想影响围观者的心情。有兴趣的人可以上网搜下,自个去评判吧。

吃老本

说起来也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仿佛我现在已经很老了一般。老陈对我的生活状态十分不满意,给我下了“吃老本”这三个字的总结,基本上概括了我在那个时间段里的“不思进取”,我听在心里,反复咀嚼。后来,有次陆子跟我聊天,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意思是说,如果对待一份工作已经没了激情,就不如不要做它。

这两次谈话相隔甚远,可见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如此。谈不上悔恨,只是感叹这人的性格确实不太容易改变。其实要说这也不算是性格的问题,或许只是一个习惯或者一种态度。虽然我心里坚持认为,他们的观察有点偏颇。但我对自己的一些毛病也是痛恨不已。

小时候也是如此,听外公讲成语,妹妹很仔细听,我在一边却不安分,一副自己什么都懂的欠揍样子。气得外公总是说我以后没有妹妹有出息。事实上也是如此,少了一份谦虚和安定的心,做事情总会差那么一分两分,做的事情多了,便会差那么一段两段,日子在混久了点,我还在这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也是情理之中。这么一想,我不禁要问下自己,我究竟还有什么老本可吃?浪费的不过是自己的黄金岁月而已。

而已!?瞧我这副德性。还有得救吗?我问自己。

先做吧!

提到创业,难免是一阵躁动。提到新项目,难免总会热血沸腾。我就像是一粒压在仓库底里憋了很久的炮仗,在等到一个机会爆发,可惜却要面临火药失效般的困境,意图点燃你的,总是你不太认可的事情,反过来说,为什么我所“想象”的创业图景在别人眼里却是不可理解的呢?

总有人会问我,你打算做点什么。刚开始的时候,我或多或少会说一点,并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说了一次两次之后,就会觉得无趣。人生最大的魅力或在于未知,而排练这回事可以将这种未知中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但既然去了腥味,难免就不像荤食,滋味也就少了许多,有得有失罢了,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

如此,就不如听别人说说,说说他的经历和他的追求。除掉场面话不谈,我也会根据对对方的判断做一些或深或浅的建议,但这些建议最起码也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虽然真诚往往意味着不附和,不附和意味着挑剔,挑剔意味着降低对方的期望值或者增加对方的疑惑,但创业就是这样,你必须得理性的解决这些疑惑,合适的掌握那些期望值。就像郭台铭那样,对一切事情不是管理,而是管控。“控”比“理”更具强制意味,你得逼迫着自己去控制好自己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推进。

其实,能够推进已经算是好事。也有人将一个项目无限期搁置,等待新的时机,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谁也不知道,但我总觉得无论你有多么好或者多么糟糕的想法,先做出来最重要,你觉得呢?

担心

人本设计沙龙我还做不到无所畏惧。人们常说的无欲则刚,在我这里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磨练才可能成型。但我不强求。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出来,宣泄本身往往成了我最主要的诉求。最近,我越发担心在某一天早上醒来之后发现这个博客已经不能被打开,我的小小世界将不复存在。这种担心主要来自于对于当下互联网环境的恶化(听上去,我像一位忧心忡忡的互联网人士),再结合不时听到的种种流言蜚语,心情被折腾的够呛。

听了一场“人本设计沙龙”,其中的一场关于社区类网站运营的经验分享(由Javaeye的创始人Robbin宣讲),给了我不少思考的机会。Robbin分享了创建Javaeye的缘起、制定BBS的管理规则、遇到各种情况的处理、由BBS转型为专业门户的经验等,为大家揭示了在2003年代的一家网站如何由零开始,达成现在日IP20万的成绩。

对于个人站长来说,Robbin认为“你想做什么”比“你应该做什么”要更加实际,也更容易成功。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问题。从个人兴趣、爱好及能够动用的资源出发,是确保你的网站成功的前提条件。当然,诚如大家所担心的互联网管理政策问题,在这个越发严格的环境里,如何向外走,则成了我的困惑之一。

另一方面,你想做的东西对他人的价值在哪里?有多大?这一条是决定网站商业价值的根本。如果不能在早期做个清晰判定的话,网站的前途将会非常渺茫,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爱好又另当别论。所以,对于个人站长而言的两难处境在于如何既能做出自己想要的网站又能应对现实的阻碍?在这个问题上,答案也是因人而异,我得多多思考属于我的路在哪里。

Robbin在分享社区经营上的一些方法值得琢磨,譬如,他的“宁可放弃1万名非目标用户只保住100名核心用户”的用户吸纳策略,舍量求质,与传统媒体人的以内容取胜的观念相差不远。他的“不允许有‘提问’模式,只允许知识‘分享’模式”的发帖规则将原本杂乱无章的BBS导入一个有序的高质量的交流环境。他的“对于新注册用户的强制性做题”限制了新用户,同时也剔除了非目标用户,从长期来看,其实是节省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无价值网站运营成本。

或许,再我听来这一切都是新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我这个刚刚对“WEB”这玩意充满兴趣的家伙来说,能听到Robbin的一些想法非常重要。至少这是一个为我整理思路,提供思考的机会,即便它在7年前已经发生。

加油!

今天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从一个客户那里。跟我同时创业的一个朋友也宣布创业失败,停止了手上操作的杂志项目。于是,赶紧发了个短信过去,就是想安慰她,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是好。

今年失意的人有很多,不止是我们几个。当然也不能将这些归咎于大环境的糟糕,每年都有很多人这样犯错,我们只是这群人中的一个而已,没什么特别的。痛就痛在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无法避开、无法不去体会。想要说勇敢的面对,却都是在面对时才被逼着去学习的。这很痛苦,虽然也很锻炼人。

我一个人坐在港汇的某个角落一边等我的客户,一边在想:过去我说自己虚伪,大多是一种自嘲甚至是一种谦虚。但是如今我说自己虚伪,心底却真的会不安起来。这根神经不知道被什么触动了,带起了心底里的某个回忆,或许是过去犯的某个错,也或许是过去做的不够完美的某件事,甚至是对待某人的某个不正确的方式,我不确定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细节。只是,我有了这种改变。这很糟糕,在我看来。

我拿起笔在本子上胡乱画着,想列清楚我现在正在做着哪些事情—–为了给自己梳理一下思路吧—–画着画着,就有点心惊肉跳了。就像朱注在做连线题一样,太多不相干的事情怎么牵也都不是那么一回事,难道我的思路真的有这么混乱吗?这也难怪会决定我今天的境遇。我想起老P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今天的你要在昨天找原因,明天的你要看今天在做什么”(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他总结出来的,但毕竟是他告诉我的)。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些能让我明天变成什么样的人呢?不敢想了!

看来混乱的我有了不良的改变,情况不得不变的更糟,而周遭也给我一些不愿听的消息让我消沉或者激励着我。我想这个时候我和这些正在奋斗的人们,也别再管会有多混乱、有多不良了。路,还是只能靠自己坚持走下去才行!给自己一个鼓励!加油!

“成就”?

他们问我来上海几年了,我回答说:“有十年了”,后来想想还补了一句,“不过没有成就”。Z一脸严肃的说,今天你能坐在这里,就是成就。我明白他的意思,也感谢他的鼓励。是的,机会应该是为时刻准备着的人而降临的。

不过说到底,“成就”这个词对我来说,还是很遥远。我可以找到很多借口,来说自己很有成就,譬如说结了婚,养了孩子等。安慰自己是不愁找不到理由的。幸好,我们也喜欢安慰,大家也认可安慰,这生活才变的更加快乐和有趣。

谈到杂志,还是那个话题,如何做一本真正的好杂志。似乎这个命题也不存在,本来就无所谓好与坏,更谈不上真正这个词。但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一种近似于“信仰”的念头,在脑中作怪,一旦碰到另一个相似的脑袋,真的会爆炸哦!我期待那个剧烈的响声,以及在碰撞后所形成的思想粒子在风中飞舞着,绽放着,炫目着。这就是所谓的偏执吗?如果是,我要!

再谈到文化与品牌,我们的生活态度与外国人的生活态度,其实各类书籍解释的够多,那些博览群书的家伙们对这个话题永远扯不完,以至于跑题。归根结底,商业品牌的成功,应该与该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一定的关系。强势的国家影响力,或者说定位精准的国家印象(我这里的很多貌似术语,其实只是我的一个表达方式,一定不完整,请不要苛求,谢谢,哈哈!),对于该国商业品牌的国际运作,实在是有太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中国,似乎还没有能成功融合中华历史文化形成独特风格的商业品牌,也或许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好在这本身就是一个知与不知的交流,无所谓对与错。我记下来,也是希望自己记得我曾这样经过。

告别

不是所有的“告别”都是伤感的。有的时候,我们还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该如何正确表达也是有所限制的。比方说,一件事情在你看来是很痛苦的选择,但在别人眼中,对你却是一种幸福的解脱,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呢?

我想起物虚生用罗文和张国荣来比较生与死,这种生死的告别其实是最淋漓尽致的,但是又不尽然,因为我觉得每一种念头,无论是大是小,都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都是瞬间冲动下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死”是一种不可回头的念头。

幸运的是,“告别”可以回头,虽然不至于要求你回头去做相同的某事,但是你尽可能将你告别前的勇气和告别后的解脱融合在一起,并潇洒的道一声:过去,珍重。尽管告别的时候,我们要伪装的有点难受,痛苦,但是内心还是需要保持平静的。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可以回头,一切都还有希望,告别,只是再次上路而已。

新厂牌在酝酿中

和做音乐的经理人一样,我习惯将自己要做的东西冠以一个“厂牌”,就像你的孩子除了在户口本上要登记一个姓名之外,你还喜欢加油添醋的来个小名,一来是为了显得亲切,二来呢,可以标榜下自己的独特性。

不过,取名字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因为不仅仅要自己满意,最重要的还需要相关的机构审核通过,与给自己小孩取名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所以,儿子的名字追求个性,企业的名字追求共性。我现在算是了解到一些不俗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俗气的名字倒是正常事了。

如何在这些限制之内,还能找到个不俗的名字,真是太难了。所以,有个好名字的企业,你要懂得珍惜,那些都是老天送给你的大礼。至于我想做的这个新东西,名字还在酝酿之中,应该会给朋友们带来一定的惊喜。不过,我还是会注意到,不管名字如何,我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那样,大家伙在看我的时候,才觉得更加踏实。要不,对着空中楼阁嘘叹,是最要命的一件事,我都怕了。

从头再来

当我写下这样一句标题的时候,我的心还是沉重的。尽管我已经想到了下一步我该去做什么,但是对于昨天,还是有太多的话需要说。不为别的,只希望记录下来,来证明今天我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是一种冲动。我可以向长辈们保证:我是感性的,感性到理智的不行。

我想起我之前的很多次选择,十年以来,我从国营工厂下岗成为一名失业者,之后做过工地的小工,歌厅的侍者,汽配公司的销售员、采购主管,广告公司的业务员,汽配销售公司的业务主管和门店经理,广告策划公司的文案,杂志社的企划,还勉强创过两次业,一次算是成功(至少得到了两个很不错的朋友),而最近的一次却失败了,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还背负上了一笔巨额的债务。

我从未轻松的面对过经济方面的压力,或许我总是认为自己对这方面的要求不高,其实是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低下,我一直就是一个穷光蛋,在我消耗了我的唯一信用资本之后,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那些相信过我的人。这个压力远比债务更让人伤心。不过,我要接受,这属于失败的一部分,也属于我未来的一部分。当我成功时(我常常在幻想这个远景),我将给予那些信任以充分的回报,可是如今看来也渺茫的很,因为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关于朋友,我的认识也非常的偏颇。我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你对待别人如何,别人也一定会待你如何。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个人的小算盘打来打去还是首先考虑好自己,即使看上去不是自己的本意,但那结果还是明白的摆在那里。如我这般幼稚的人要么撕破脸去争取什么,要么保持沉默来冷静的接受一切。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和态度是对我的一次修身养性,而这也是我不得不要的一个果。大不了从头再来。

人生没有彩排,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让自己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后悔。而真正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莫过于觉得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有了亏欠。所以,“吃亏是福”这四个字就是针对我这等人的格言警句,遵从便是,不要细想。再者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不过都是一时的名利纠缠,没有想通而已,放在人生几十年的维度上来看,这几天的计较如若成了你一生的郁闷,根本就不值得。索性放开了胸怀,坦荡接受,不相信自己就拗不出这个弯不是。

还是想起Z老师教给我的那句话:“不要怕,不后悔”。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失败的成长

我不知道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会如何看待今天。也许没有比这个更奇怪的结局了吧,按照艾伦纽哈特的说法,我算是有了一次难得的经历,接下来,“成功”已经在翘首期待着我了。

但是我不得不面对今天,无论是回忆十年之前,或者是展望十年之后,我都要认认真真的面对今天,不能再有任何的马虎,不能再有任何的冲动,不能再有任何的无所谓。难以想象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我会荒唐到如此幼稚的地步而不自知。十几年前教导主任的开学教导此刻在耳畔想起:人有三明,第一就是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会走到今天我的这个境地,是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如此,我又多学会了一个词:见识。人的见识在不断的成长,但是我发觉我失败了,在今天。无论我能如何理解“失败”这个词的全部意义,也无法抵住现实给的冲击。你想象不到的一些情绪在那一刻会让你绝望,你所期待的所有美好的景象都不会出现,能够出现的永远是现实、现实、现实。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因为我相信固执的理由是让我做一个真正有趣的人,过一段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的,成功很好,人人向往,只是在成功的路上,能够忍受住艰辛过程的却总在少数。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所获得的成功,不就是希望成为那个少数人吗?这是一个唯一清楚的答案。是的,我会继续固执下去,坚持下去,走下去,只为了为这段失败的成长不至于全无价值,只为了我可以成为那少数人。

开创成功公司的几个条件

尤基尼.汉默夫在他的《广告代理公司经营实务》一书中提到,如果想开创一家成功的广告代理公司,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个人的基本素质层面

1、感性的创意能力;

2、如果控制金钱和人的基本技能;

3、一心一意,鉴定不移,长时间工作,乐于奉献,专注于成功。有能力跨越阻碍,有耐心和技巧来指导和控制一些有很强能力和很情绪化的员工;

 

公司的基本素质层面

4、健全的运行机制;

5、合理规模的收入;

6、足够的财务资源;

具备了以上条件,这家公司成功的高度将由领导者的看法(attitude)和能力(ability)来决定。

对比下几个成功的条件,除了看法之外,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通过学习或分工去协调,唯有看法是无法共享的。而在看法和能力之间,一种正确的看法绝非寻常可得,这也是一家平庸的公司与伟大的公司的唯一差别。同时具备这两点,将表明这家公司能够做到向客户提供合理的商业建议,同时愿意依靠它自身的专业精神来工作,并且有自信向客户收取与它的建议等值的报酬。所有的看法和能力完全基于“如何能让客户的生意变得更好”的目标之上。

如果将这些条件对号入座的话,我发现,我们之所以还不能成功原来是合理的。我们缺乏很必要的基本素质,包括公司与人的两个层面。幸运的是,我们觉得自己的看法很棒,只是在执行的能力上始终没有体现出我们的预期。或者这只是方法的问题,但是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这个原本就不成气候的市场,刚刚被吹成了一个小泡泡,还没有长大,就又要萎缩下去,回归到原点。就像我们在爬山一样,还在跳着寻找第一个拉力点的时候,就不小心扭伤了脚,接下来的比赛又该如何继续呢?

我们需要学习和补充的实在是太多了,不仅仅是财务支持,更是需要彻头彻尾的改造,或者说是推倒重建。但这又是一次浪费,而且也不一定可以看到结果,不过,成功不就是从一次一次的尝试中得来的么?谁会拒绝基于成功渴望的改变呢?

互联网创业!机会在哪里?

某人引用了一句话,以证明互联网世界里的创业机会。这句话大意是说:2020年的互联网第一企业,现在还没有诞生。引用人说原话出自传媒大亨默多克,至于具体说这话的时间,则无从查考。如果联想到谷歌和FACEBOOK的成功经验,即便将这句话放在当下的2009年,似乎也还有充分的时间予以准备,于是这句话非常的鼓舞人心,让创业者热血沸腾。而早在2007年底,赛伯乐的朱敏在某论坛上也对基于互联网的创业予以了充分肯定。

好的点子在哪里?创业者们积极寻找。于是大家都在反复强调模式!模式!模式!这在我听来,有点本末倒置。如果谷歌没有教会你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我相信它不会红这么久。如果雅虎或者新浪没有给你丰富的资讯让你听起来不那么落伍的话,相信它不会红那么久。如果FACEBOOK没有将你的朋友连成一串、让你看起来很吃得香的话,相信它不会红那么久。他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模式吗?或许只是一路走来,被人附加的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他们的初衷而已。

初衷是什么?创业者们应该积极思考。我觉得不外乎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服务社会的多样需求。问题是,你觉得是这一种需求需要通过互联网去实现,而不是那一种!这和那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你是否有价值,你的创业项目是否可以红很久。

当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将逐渐向上发展,门槛会越来越高,绝不仅仅是一个域名和一个空间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甚至连概念也不是。一切在线下遭遇的竞争将会被无限复制到线上,资金、人才将会让这个产业变老、变旧。所以,现在的问题是,2020年的互联网第一企业,即便遭遇到最终问题,也能很好的应对。那这家企业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会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我们不妨开始思考下。

三分钟的热度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把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往往是在把事情弄砸之后,就更喜欢如此。最好上升到一个无法指责的高度,比如说,“这不是我的个人问题,这是咱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只不过在我身上也有所体现罢了。”

说“三分钟的热度”,用来描述一些人(当然主要是指我自己)做事情不够有耐力,不能持续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既然是“热度”,也就表示了自己也认同所有事情一旦由时间去左右的时候,必将变的枯燥、无味,可是价值往往就来自于这枯燥中。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枯燥无法在坚持,而一小部分人却无理由的坚持了下来,征服了枯燥,让事情的最终价值得以体现,也赢得了回报。那成功者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做到的这点的呢?

也许有两条路值得一思,其一,你能不能让这热度延长,超过3分钟,更长点,直至成功,这也就是所谓的坚持不懈!可是这条路上需要信任,甚至是信仰!其二,你能不能在这3分钟之内就把事情搞定呢?如果你的能力超群的话,确实可以做到,那些少年得意之人不就是典范么。可是,这对你的能力又有了更多的要求。

如此看来,像我这样资质平庸、能力一般、视野局限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妄想着一招制敌,一步登天,老老实实的走第一条路更为现实。那么,信仰又在哪里呢?如果说不推卸责任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话,也算是一种回应。即便这不甚高明,但是起码还有个推演的方向。不是么?

想找人说话

现在很想说话,不过,找不到人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说,只好先自己跟自己说。我知道想做一件事情确实很难,尤其是将这件事情跟所谓的理想扯上关系,仿佛难上加难。我也明白J的心理,很正常,如果我是他,我的顾虑也不会少。

我不能对人家说,行,你看吧,成就成,不成也没关系,用这样的话做出一个决定并非是负责任的表现,更何况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不过,通过J的用词的变化,我了解到事情一定是出了一点意外。呵呵,那份要命的真诚。

我还没有去看《非诚勿扰》,我不知道故事情节是否很切合我现在的心理。但是这个词到真实的体现我此刻的心理。更多的还是对这现实社会的一种妥协吧,我承认我有点不敢相信。虽然,我还是近乎固执的相信自己,以至于会用其他人物来作为一个标杆去,企图掩饰此刻的我。多少,我还是对自己的期待超过对这个社会的。貌似我要做那种先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吧。虽然很累。

我想找人说话,可是很乱,我自己理不清。但是底线很清楚,那就是当这10天只是做了一场梦就好。可是梦醒后呢?我该怎么做?难道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不也跟梦一样虚无么?如果我不确定我是否可以做好它,我为什么不及时收手呢?难道真的要等别人告诉你,你的激情已经全部耗尽不在了,你别在这样愚蠢好么?我不确定。哪里可以有人说话,我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简历

给自己写了一个特别“牛”的简历。主要还是出于对自己的信心需要从一些细微处体现出来,或者说我需要给自己一个敢于这样直面自身的机会。

当然,这份简历的“牛”并不是自己有多高的学历和多资深的背景。它的“牛”将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真”;其二是这份简历将可能影响一笔400万的投资(说说后话的话,甚至会决定更多的东西)。

有人建议我可以仿照一些“主流”的做法,即便我不去伪造什么高学历,也起码不要这么赤裸裸的将自己平常平淡的和盘托出吧。我不是说这种做法缺乏智慧与远见,起码这不是我做事与做人的风格。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又有何资格去换取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当然,我总认为有丰富经历的人终会欣赏我,就好象我一直在准备遇到这个人一般。而今,我也确实感受到十天之前,我离成功是那么的接近过。但是我更知道所有的一切还是因为我自己。如果将某一种决定归咎于一份 小小的简历,只是一个笑话,它只是一页纸而已,就好象我们收到了一份远方的信件,不管它经历多少路途,我要的还是这封信的内容而已,至于信封那就让它去吧。

反过来说,我还是要感谢这份简历,可以让我清醒的面对自己和这个现实的社会。如果我想获得我要的成功,我唯一可以掌握的就是我能做什么样的事情。至于是谁给我这个机会,就随他去吧。

在路上

如果一开始我们做的就是正确的事情的话,那么我坚信现在只是在过程中。这就是所谓的“在路上”。在路上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抱着惶恐和不安,抱着怀疑与沮丧,抱着理解与自信,抱着矛盾与冲突,我们在路上。

不是每个人都确信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那些可以这样肯定答复自己的人是幸运的。但幸运并不代表智慧,正如智慧也不代表成功一样。成功既然一定会有它的必然性,那么我可以告诉自己和大家,任何的偶然或者说任何的捷径都是在路上的一段风景,易逝难留。如果是这样,我们是眷恋这段风景,还是继续朝目的地进发?

笑容一直是最难保持的习惯,发自心底的自信的微笑,更是伟大,我缺乏所以向往。我可以保留我嘴角的笑意,但是我不能保证这嘴角一咧的动力是来自对方的眼神还是来自我善良的心底,抑或只是生理神经遭遇职业习惯时的自然反应?所以,我厌恶虚伪,对于自己的虚伪更是如此。

我是否可以确认我是真实的面对自己呢?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眼神,以判断我是不是幸运或者智慧。即便我只是想为自己的挣扎寻找一个最冠冕的理由,那也不至于用自己的善良做代价啊!难道这段过程注定要用来磨练善良与智慧的么?我想我应该继续保持微笑,不管它来自何方,因为看上去,它是那么的接近真实!

『台蜂』来了!

好多事情总是在千回百转之后,你才会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我第一次听小过说『台风圈』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个和『风神榜』有多少类似之处,即便有,意义又何在?直到郭松清把这个logo设计出来之后,我才知道,我差点错了!

郭松清给了这个logo两点意义:第一,是一个蜂巢,象征着勤劳和丰收;第二,是『台风』的漩涡中心,象征着一场具有攻击性和颠覆性的台风。

在台湾 ,很多人并不认为『台风』是一件坏事情,因为『台风』带来的虽然有暴风骤雨,但更加起到了调解环境气候、保护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台湾人对『台风』反而有着良好的印象。当然,『台风』的生猛、果敢、快速也是这个事物的重要特征。

而现在的大陆台商圈生态,却亟待『台风』来临。

『台商』分布全国各地,相对较为集中的城市就有105个,其中有103个地方设置了『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台籍人士不仅在大陆投资创业,还随着很多世界级公司进驻大陆,成为这类公司的中高阶职业经理人,视为『台干』族群。『台商』与』『台干』族群更带来数量更为庞大的『台胞』、『台生』群体。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陆官方及半官方以服务台籍人士为基础的机构及分支就不下300余家,如各地的台办、台联、台商服务中心等。民间、地下及来自台湾岛内的无背景机构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大陆常驻台籍人士的统计,各类看似都很权威的机构给出的数据却相差极大,从40万–200万不等。其中,以章孝严的台湾台商发展促进协会的160万的数据被引用的较多。

再看他们日常接触的媒体,近年来,『台商圈媒体』的概念在媒体圈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中国台商》杂志就先后以这样的概念与新华网、人民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中国新闻评论网、中央日报中文网络版等国内、国际、两岸重要媒体达成合作。但将『台商圈媒体』放大来看,从1994年深圳及东莞两地台湾同胞投资协会先后出版协会会员内部刊物《深圳台商》、《东莞台商》算起,这类媒体至少已经在媒体圈内生长了13、4年,虽可见其生长潜力之一斑,但是,在这个圈内又找不到(哪怕一本)绝对领先的媒体!于是,大家看到各地协会内部刊物层出不穷,有《苏州台商》、《杭州台商》、《海南台商》、《昆山台商》、《上海台商》等,而号称是全国性发行的刊物却屈指可数,只有《台声》、《中国台商》、《台商》、《台海》、《中国台湾》等几家。而操作者的背景更是官方、半官方、投机者、企业家、学者、新闻人夹杂,参差不齐。

可是,你能简单的说这样的局面有点乱么?不能!

那该怎么办?

现在,需要有一股力量,以第三方的身份,在文化、价值、责任和传播的层次,来分析、提取台商的真正价值,并予以呈现。而这股力量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专业特长:了解台商圈生态、熟悉传媒传播过程、深谙市场行销之道。

所以,当在兴国路的一栋公寓房内,两个70年代后的人,决定将自己在媒体行业、广告传播领域及台商圈内积累多年的经验、智慧,结合起创业激情一并奉献给这样的一个『符号』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名符其实』!

三十岁的大男人3:视野+事业+失业

生在农村的我,在生理上来讲,视野确实也算开阔。常常看门前30里远山脚下的人家炊烟四起的场景。自我来城市读书之后,却连这个优点也被无情的蚕食了。现在的我,戴着500度的眼镜,在别人面前,久久不敢在提关于视野的问题了。

 

和视野一样,事业被当作一个男人是否合格的关键词。视野要开阔,事业要有发展空间。所以即便连道哥这样的人,也意识到事业是征服女人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男人,更是自豪不已。视野也一样,不管你看得有多远,关键是你的心要野,敢想敢看。心能想多远,你就可以看多远。而这早已超越了生理的范围。等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就知道其实我还是可以拥有视野的。

 

奋斗在城市的我,在心理上来讲,也算拥有一点视野。以前看事看人,还有几分准星。可是最近却觉得越来越模糊,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脚步就越来越累,渐渐走入失业的边缘。这个失业,并非说老板有炒了我的紧迫感。而是我觉得已经偏离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渐渐的失去了我的事业,渐渐的失业了。

 

我自以为自己适合从事传媒这个行业,于是从广告圈的业务开始做起,文案、企划、杂志营运、发行等等,我都期待自己的参与可以让这个环节变得更好如果我在一个其它同事都比我优秀的环境中,也许我真的可以做到这些!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失落在我的勤奋与周遭的平静中。

 

我不习惯安静,不习惯惯例,不习惯大家都这样。可是我又不能改变。我可以改变自己的视野,但不能影响别人的感官;我可以执著自己的事业,但不能强加别人的工作;我要考虑自己会否失业,我也可以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

 

真正的男人,难道就是为了对付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