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需要定规矩才能学么

【2015030507】#不看他的朋友圈#如果有一天,微信公开一个数据,显示你屏蔽了哪些人的朋友圈并提醒给对方,你会尴尬吗?这就是社交关系中最重的戏份:面子。就是你希望对方认为他在你这里很重要,实际上你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但又不想让对方知道的那种状态。做微商,可千万别玩面子,谁也玩不起。

【2015030506】#是健身工具还是跟踪神器?#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你的行走步数就会被记录,与你朋友圈好友同榜PK。有趣的是,你会不自觉的把走路当作竞赛,一旦排在榜首,自然是件很快乐的事。不过,你也可能跟我一样担心,每天的行走轨迹,它可知道的一清二楚?看来,我一定要再安分守己点才没顾虑。

【2015030505】#你还支持公益么?#春节期间,参加《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发起的“真爱梦想课堂”众筹活动,到昨天才完成10000元的筹款目标。11天的时间,79人捐款,人均不过125元……即便结合了社会化媒体(微信朋友圈)、信任代理(熟人关系)、裂变(大V召集、小咖跟进)、故事(公益)等条件,依然没有达成预期的结果,是公益被做烂了?还是“朋友”们的买单动机一直不够呢?

【2015030504】#线下“朋友圈”有没有价值?#如果微信朋友圈走到线下,其形态类似于今天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左邻右舍,但在城市里的社区,这种关联要淡泊很多。而建立邻里关系的基础就是地域,你的好友不在徒步300米的半径之内,就与你的生活没有瓜葛,而这正是邻居可能会有的价值。邻里社交应用Nextdoor被估值11亿美金,就显得不稀奇了。

【2015030503】#为人民公仆服务#芳说,那些坐在办税大厅的办事人员,就知道喝茶聊天,到点开工,态度蛮横,爱理不理……能让她挑出毛病来的人肯定有病。可是,那种地方不就是养病的么?

【2015030502】#阿森纳的比赛我是看怕了#新一轮客战女王巡游者,枪手遇弱不好意思强的谦逊令人头疼。好在没有直播,一觉睡之管他输赢,但心里却暗暗祈祷:主队赢球,其他全平。没这样想过的还算球迷吗?

【2015030501】#繁體字需要定規矩才能學麼?#冯小刚在两会上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就像是某个去你家白吃白喝临走不忘夸你红烧鱼做的好但也不知廉耻的建议说如果多放点酱油就更棒了的鸟人鸟样。看来作为一个名人想做到“不知为不知”是真为难。哪里是为名所累,其实是名不副实罢了。

两个自由的阿姆斯特朗

有两个阿姆斯特朗,都值得人们关注,一个是励志偶像,“前”七次环法自行车大赛冠军,最近被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剥夺所有荣誉。而另一个算得上人类英雄,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他的“一小步和一大步”似乎也励志的很,希望他见到上帝之后,能解释清楚这一小步为何要跨上82年。

有人不喜欢我这样的腔调,总以“怀疑”表征“不同”,似乎“不同”本身要比表述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更为重要。好吧,我想说,当社会允许方舟子去质疑算是一种进步的话,那允许一个普通人去“乱说”则更是一种进化(当然,这“进步”和“进化”之说也许也不恰当)。但您不认为自由的表达有助于接近真实吗?

我这算是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去做某件很局限的事,这很好。我以为这叫做勇气,并值得自己去相信。

我对第一位用“前”字来表述源于我尊重规则,相信任何一个组织(或者游戏)都该只有一个标准并可被执行。问题是荣誉加身之前,谁在做监督工作?这个该不该追究?

对第二位,我总觉得这“一小步、一大步”的说法缺乏想象力,不如国人的“由太空向党和国家表达敬意”来的真实。

瞧,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不敢相信自己原本就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所以,我说这两位阿姆斯特朗都值得关注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自由的个体”。而我们,却是“自由”的大多数。

集体利益被抬高在个人利益之上,这是正确的吗?谁知道?谁又愿意质疑呢?

焦虑的少爷

有本叫做《身份的焦虑》的书在知道分子中较有名气,各类媒体也常拿来说事,套在各种国情下,似乎也都能得到印证。我虽然没读过这本书,但对这个标题却非常认同,就好象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能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做个不平凡的人吗?瞧,只要一思考,焦虑随之而来。

所以,朝鲜也有人会焦虑。最近金家少爷又多了一个“元帅”的名份,不知道这个几岁就懂得打枪开坦克的神童有没感觉满足?如果金元帅看过好莱坞的电影《蜘蛛侠》,估计这辈子也不愿意在朝鲜引进西洋片吧?那句励志的话听上去怎么那么讽刺?

不过,好处在于他让全朝鲜的其他人都没了焦虑。投胎在朝鲜,只要做好一个顺民就够了。至于什么神童、勇士、圣人、作家、神枪手、书记、元帅、神仙、甚至宇宙大帝这些的,统统让金少爷一个去做便是。这有没让你想起各种皮包公司,一人公司也有董事长,三个人的合伙企业全是各种总裁,谁让金家人过家家的本领也是举世无双呢?我活了36年,能见到这样无聊的事一点都不无聊。

若换你来做金正恩,估计真开心不得。大多数时候连爱与不爱都没法搞的简单,不得不担心金少爷在做身份变换时又该怎么切换频道呢?如果不小心在做元帅的时候做了把超人,那让美帝大兵情何以堪?

实在不行,去跟我朝专家讨把唐寅亲题的扇子,一面画个宇宙,一面写个大帝,定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处。起码,唬唬顺民必是错不得的。

最后的晚餐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有梵蒂冈研究员指出,达芬奇在画作《最后的晚餐》里暗藏“密码”,将世界末日指向4006年3月21日,世界将在“全球性大洪水”中毁灭。

据研究人员解释,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与12门徒坐在一张长桌上共进晚餐,而背景则是一面有窗户的墙,窗子上方有个弦月型图案,正好位在耶稣的头顶上方。这弦月型图案其实隐含“数学和天文学”谜题,包括黄道十二宫的星座,以及利用拉丁文的24个字母来代表一天24小时。由于达芬奇曾看过《新约圣经–启示录》当中描述的末世景象,也读过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哲人的描述,根据研究者的计算及达芬奇的手稿显示,达芬奇已确认大洪水将是「人类的新起源」,始于公元4006年3月21日,同年11月1日完全毁灭世界。

在此之前,除了大家已知的2012年12月21日之外,也有美国宗教团体强烈警告厄运会从2011年5月21日开始。围观者将三个日期做个比较,还会发现一个巧合的地方,无论发生在哪年哪月,具体的日子都指向了21号,“21号”就是『地球难日』似乎铁定无疑。如此,开个小玩笑,我们该将每个月的21号设为警戒日,用来祈祷先知们告诉我们解救的办法。

我听说有一种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叫做“先定论再寻找证据”。比方说,她先有了自己的某个结论,在这个结论之下,寻找第三方的资料来做证据。人类历史这么长,资料那么多,只要你有心,什么事都可以说的有板有眼。

换我来做这个研究,我更倾向于反过来联想:达芬奇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应该是在寻根。如果将《最后的晚餐》当作描述上帝创造人类之前,神将隐退凡间的一次聚餐,应该也没什么关系(当然,神应该是没有逻辑的)。既然时间可以往后推到4006年,为什么不可以往前算到公元前4006年呢?

用人类的“哲学”来解释,既然是结束,那另一个开始就来了。如此,世界末日又算什么!

利比亚之战

刚刚看完《洛杉矶之战》,影片中的场景给人深刻印象,美丽的洛杉矶遭遇外星部队侵略,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焦土。而现实中的利比亚平民,正生活在这一残酷的场景里,望着漫天战机和四处烽烟,体会着难捱的“进行时”,你我这些围观者能用“感同身受”来回答吗?

相比日本地震和核灾难,利比亚的困局更不应该发生,但也更难解决,人祸天灾都是作孽。从某种所谓“尊严”的意义上看,我并不喜欢美国人替人打抱不平,但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个角色,我们应该支持!但多一点祝福,不要伤害更多无辜。当然,我也知道,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利益或者被利益,只要彼此能各取所需就好。

远远的去看利比亚,好像在看我们5000年历史中的某一个片段,“皇帝为了统治,不顾百姓死活”这样的故事一直在重演着,看着看着,民族历史越久的人如我们就越发淡定,“哦,都只是片段而已”。

但片段之后呢?谁人解放利比亚?很明显,利比亚需要自己的英雄。换位思考下,那个人为什么就不能是你呢?嗯,我还没睡醒。我承认。

如何应对“核灾难”

此时的日本民众还处在大地震的震惊之中,就算还能保持清醒(至少伤了多少人、毁了多少财产,都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可以去安慰),但“核灾难”是什么,会让貌似“清醒”的日本政府和“一无所知”的民众陷入更大的慌乱吗?

《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于3月12日发生爆炸。日本政府一方面表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以控制好相关核辐射,但另一方面也呼吁民众“搜集碘以应对核辐射意外之需”。

日本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去“不清楚”核灾难是什么,小小的日本有着56座核反应堆,在规划这些设施的时候,应该早已想到一些极端状况的发生,比如在大地震的毁坏下该如何应对核辐射等等。就算政府没有做好准备,他们也不会承认,有一大批专家此时此刻正坐在那里进行着各种复杂的辩论。

可民众有理由跟我一样不清楚“核灾难”会是什么,因为这也是我们不曾关心的,总觉得政府可以替我们想好这一切。很希望日本政府像对待地震那样对国民进行过核灾难的防护演练,虽然媒体并没有说明这一点。

居安思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在其官网上介绍了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做了摘译,私人媒体转贴如下,希望家住或将来要住在核反应堆附近的朋友们牢记:

下文中的指导原则告诉你在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关闭并锁好门窗。

如果要求你撤离:

注意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使用再循环空气。

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

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

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

如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电话。

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

更换衣服和鞋子。

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

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

彻底洗一次澡。

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有封闭的食物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

日本发生8.9级强震

来自共同社的消息,日本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发生史上最猛烈的8.9级强震,估计超过1千人死亡,警方统计的失踪人数已达110,350人。媒体还形容“海啸的场景象是电影《2012》的真实版”。

尽管我很不喜欢日本和日本人,但我还是觉得用“2012”来形容日本地震不太合适,我不希望用“世界末日”式的调侃来对待这个国家,无论如何,生命本身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同样卑微和渺小。

我愿意相信世界是有尽头的,也愿意相信那一天为什么不能就是这一天(我不在乎是哪一天,也无力在乎)。但如果一切都是真的,也就是到了“最后”,我们才会发现之前的所有惶恐和痛苦都是可笑及幼稚的。抱歉,我只能用“可笑”这样无力的词去形容那一天的境地,人到了无话可说的时候,往往是最悲伤。

是的,人们想尽力挽救自己,从生存的角度去看,这种“痛苦”是积极的,它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相处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自身思维的变化,在共同的压力之下,我们很容易把握住并且也只能坚守那些最基本的原则,譬如包容,譬如真爱。

而无论是包容还是真爱,都是基于一种同理心。

今天在日本或者云南发生的地震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我们唯一可以从这个教训中获得的智慧就是该多一分同理心,共同维护好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别到了传说中的5月21日,我们在那难捱的153天中再去完成所谓的什么救赎,一切虽然不晚,但都变味了。

(照片来自纽约时报

国家公关

最新出版的《南都周刊》(第7期)封面主题为大国公关,谈及今年初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8000多次的一部30秒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南都基本还原了这部片子的创意及制作过程,也找到几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友人,谈谈对这部广告片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中国印象,来探究今日“中国形象”实际为何。

友人们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南非、墨西哥和加拿大等不同国家,尽管他们也可能只是一个路过此地的淘金者或投机分子,不懂得什么广告创意或者国家营销,但居然会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这部宣传片没有主题,没说清楚中国的特点,甚至连中国是什么都没有解释清楚。

这个结论让人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我们地大物博,解释不清太正常不过。但难受的又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只是难受而已。

很明显,这类宣传片的必要性已经不需争论。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注意力成了具象征意义的新诉求,无论这个诉求从长远来看是多么的肤浅和脆弱,但你似乎也得这么去做。我们经常安慰自己: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中国人应该主动来表达自己。

换个话题,如果由我来做创意,我该在30秒的时间里提供什么样的的信息给世界呢?这个话题也可以问到所有自诩爱国的仁人志士,在你们的脑袋中,中国与世界不同但又吸引世界的地方在哪里?

起码我的答案不是那些呆呆站立没有感情的人,那不是我,希望也不是你。

抱歉,你还在紧皱眉头吗?不如做点有趣的事,我们来比较比较,看看你更喜欢哪支片子,如何?

快速进入|中国 |朝鲜 |美国 |墨西哥 |新加坡|匈牙利|德国

搭车

拖了很久才读完这本小书。大概可以总结成“人生就是搭车、终点就是死亡”这样的一句话。终点且不去管,这点对各位都是平等的,但“搭车”就是一门学问了,人活得好与不好,都要看你是否会搭车了。

且慢,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其实还没理解“搭车”的意思,起码我是在作出这个总结之后,才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已经搭上了车,搭了什么样的车,往哪个方向去等等这样的问题。结果很不幸,我是一个不幸围观在人行道旁,徒步行走的人,同我一样遭遇的人也有很多,大多数都是一张迷茫而有无辜的脸,似乎老天对我们也很公平,因为不只是你一个。

不只是你一个,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即便是死囚犯也会因为这点而平静。当然,我们这些行尸与死囚并不是同一类人。唯一相同的是不得不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不只是你一个”此刻被借用过来,我心底平静多了。

平静下来的人极容易被别的欲望打动。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他可能就这样算了,不做太多追求。一旦有人树立起榜样及追赶的目标,他又蠢动起来,朝这方面去想去努力。我静下来就会想想,我能搭上什么样的车呢?什么样的车会载我一程?它会载我去哪里?那里比这里好吗?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等到醒来的时候,我想我该去找这样的一台车,在路边站着、望着、等着,或许在午后,或许在日落时,有一辆磨磨叽叽的老爷车朝我这边驶来,车上坐着一香艳美女,跳下来要找我问路,恰好那里也是我想去的地方,于是我们结伴而行,在月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