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杂志

mag今晚原本想看会电视,但在网络上又不自觉的多待了会儿。我狡辩过对“网瘾”的恐惧类似于汽车发明后人们对于双腿功能退化的担忧。虽然如今我们的双腿比照200多年前有多大的功能退化不得而知,但起码我们还是可以分清楚二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区别。我的一切抱怨都只是心理活动而已。

H原打算参股一本行业杂志,问问我的想法,我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稍微安全的方法是计算下当下的资金投入与预期的收益分成,在估算下被实现的概率,基本上就清楚了大致的方向是利好还是其他。晚间在网络上又遇到几个年轻朋友也就做杂志跟我交流想法,同样,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到他们,心里感到惭愧。蒙很多人拿我当专业人士看待,实在是被抬举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提做杂志这回事了,尽管我每天仍要面对很多杂志。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杂志之外的东西,但却还无法看清那里有些什么?于杂志何干?但毫无疑问,我是喜欢杂志的,如今却不得不刻意避开,我太过局限的思维真的需要强制着去调整。我想起韬羽跟我抱怨这个杂志业让他心灰意冷。我也想起刘阳曾满怀激情的憧憬:有那么一天他要出版自己的杂志。我也时刻留意着各地杂志人的一举一动,想从他们当中找到杂志复活的蛛丝马迹。可是,我看到韬羽关闭了他为杂志辛苦运营的两个网站,我也看到潘老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我还看到了张良转行做公关公司……这些或许都是一种信号吧,如果你可以读懂的话,对于黑暗中找路的人来说,杂志只是一个幻象罢了。

什么是杂志我也全然没了概念。用相同的纸张,设置相同的栏目,采访同样的人,设计出同样的版式,发行到相同的渠道可就为什么结果会两样呢?我也无法定义我现在拿的杂志算是怎么一回事。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已经不能拿杂志去定义某本读物了。就好象说,今天我给小狗取个叫花花的名字,明天大家伙的狗都叫花花,搞到后天一些父母就不会给自己的小孩取这个名字了。杂志的字面含义已经失去了意义,问题是我还没真正理解它的内在,它就要成为过去了,这多少都不符合我的心理预期,或许这点才是我迟迟不肯相信现实的原因吧,而那意味着一种略带痛苦的改变。

焦虑病毒症

原本打算响应号召不再折腾。奈何一再犯贱,也就一再浪费时间,反反复复在一件事情上纠结不清,折腾不已。不单是某件事,甚至是每件事。这多少到了一点病态的地步,仿佛体内有了某种病毒在作怪?我也不准备去做个医治,拖着就拖着吧,我看它还能苟延几日。

可恨的是这焦虑,一日日的聚增。像这样的冷天,毛线帽子也戴不住一时,烦躁的撕扯下来扔到一边,任脑袋瓜子搁在冷风中打颤也不自怜一回,这纯粹是自己跟自己怄气?还是愚蠢的认为低温有益杀“菌”?我也不知,终了还是指望这两个字—焦虑—聊作慰藉。即便焦虑是病,它也不会传染,算是优质疾病之一吧。妻那晚开玩笑说:千钧一发,悬崖落马。说的就是我这种人,焦虑的过程和结果其实都被说的很形象生动。虽然那结果太过惨烈:在悬崖边上被马甩下去的命运可怜的有几个会好?

但我也不能一个劲的跟自己过不去不是。今天下班见到四个小孩在街头卖艺,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躲避”。我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我知道我对这样的情况束手无策,而我的内心对这样的情况又是极其渴望去改变。这就是我焦虑的根本由来:我“躲避”我做不到却又渴望去做的一切。不单是这四个小孩会让我产生了关于朱注的、为人父母的、将心比心的、懦弱如我的种种联想,让我最后还隔着车窗往外撇上一眼,那一眼既有对这群孩子命运的悲叹,也有对刚刚路过她们身边的“我”报以鄙视……但随着车子渐行渐远,思绪也就渐渐平复,心情似乎也不再那么复杂。

看上去我是一个很虚伪的人。和万千大众差不多,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要求自己的是一套,检讨自己的又是一套。总在这多重标准之间自由的切换,寻找于自己有利的辩词,再也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吧,我想。可是我还是很焦虑。我焦虑自己真的止不住会这样下去,成为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我很害怕那个病毒在我体内存活太久,让我到最后已经无法医治。我可能不怕死,但是我一定怕死的难看,那才是最不该发生的事情。

顺其自然

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我觉得这样很好,虽然前面还是有很多的迷茫。大多数时候要求别人来理解自己,远比说服自己去理解别人还要难,我们不仅仅习惯了自闭,而且也拒绝进入别人的心扉。有人告诉我,倾听是这个社会最有力量的武器之一,我体验后觉得是。

从4月初到8月底,这150天来,我经历了很多。不过,这点阅历拿到我的大人生中去看,不过是一笑而已。我已经学会用70岁的眼光来观察当下,这样似乎充满着智慧,听上去也是很豁达的胸怀,而且这并非刻意。唯一我会添加这些碍手碍脚的修饰语,不过是对自己70岁的光景不够自信。从生理上来说,活到70岁也未必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于是没有一样可以往实处得到高兴,也算是务虚到了极致吧。

朱注的暑假也要结束了,这个暑假,对于他的教育,我做的很失败。我承认是我个人的一些事情干扰到了我的计划和安排。这多少让我对孩子有一些愧疚,我无意去解释什么,记录下来,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提醒,原本,我可以给到他更正常一点的生活。

嗯,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这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不都一直在跟自己强调这个词吗?我要做的,应该是保持安静,不要让自己热过了头,冲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不是。

一个提案

正在写一个企划提案,不过时间被拖的太久了点,我都不知道我这个提案写好之后,还有没有人愿意看了。唉,说起来那是太遥远的事情了。但是没关系,提案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是在这个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值得记录下来,看看十年之后,我会有多大的改变。

我记得在05年的时候,我想做一个问题解决者,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到了我这边,就不要让它再传给下一个人了。那个时候我做的很好,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甚至在某种角度上来看,这也似乎成了我的性格。所以,我对我如今的这个退步表现十分不解,可是狐狸尾巴露出来之后,我才知道我就是那只狐狸。(真是劣性不改啊,大叔!不由的想起某个小还这么称呼我,将他的称呼,加上我对自己的讽刺,真是莫大的自嘲。)

在以前,我基本上不会让一件事情过夜,即便到凌晨3点,我也会将事情做完才会睡觉。但是现在不行了,少了这种毅力,多了很多惰性!会给自己找借口,明天还有时间等等。可是,明日复明日啊!真是一天不如一天,这日子过的,辜负了多少好光阴啊!现在好了,除了睡觉会坚持之外,醒来之后的一切事情都在拖拖拖!

不提以前了,那个不是真的我!现在才是吧!我觉得自己很有趣,有点病态的那种。有的时候明明很是伤心自己这样的行径,但是改不了,好像染上了毒瘾戒不掉一样。于是,强迫性的给自己找来一块白板,挂在墙上,学学丰田汽车的白板管理,给自己写下一些必须完成的事情和时间表,要求自己按照这个来完成,似乎有了点效果,但也让人倍受折磨。

写下来的话,要求自己去实现的话,或许会更容易点,毕竟看着没完成的事情挂在那里,我会脸红的!

三分钟的热度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把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往往是在把事情弄砸之后,就更喜欢如此。最好上升到一个无法指责的高度,比如说,“这不是我的个人问题,这是咱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只不过在我身上也有所体现罢了。”

说“三分钟的热度”,用来描述一些人(当然主要是指我自己)做事情不够有耐力,不能持续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既然是“热度”,也就表示了自己也认同所有事情一旦由时间去左右的时候,必将变的枯燥、无味,可是价值往往就来自于这枯燥中。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枯燥无法在坚持,而一小部分人却无理由的坚持了下来,征服了枯燥,让事情的最终价值得以体现,也赢得了回报。那成功者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做到的这点的呢?

也许有两条路值得一思,其一,你能不能让这热度延长,超过3分钟,更长点,直至成功,这也就是所谓的坚持不懈!可是这条路上需要信任,甚至是信仰!其二,你能不能在这3分钟之内就把事情搞定呢?如果你的能力超群的话,确实可以做到,那些少年得意之人不就是典范么。可是,这对你的能力又有了更多的要求。

如此看来,像我这样资质平庸、能力一般、视野局限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妄想着一招制敌,一步登天,老老实实的走第一条路更为现实。那么,信仰又在哪里呢?如果说不推卸责任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话,也算是一种回应。即便这不甚高明,但是起码还有个推演的方向。不是么?

笨鸟要飞了!

我觉得做一只飞鸟真好,不过,永远不能离群。可惜人不会这样,自以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就敢于抛弃。是的,我承认抛弃是一种勇气,可是你没见过抛弃也意味着不敢承担责任吗?

我说做一只鸟好,是因为鸟必须群居,那样才不至于惨死!这就是所谓的天性吧,大自然赋予它的能力使它需要群居协力才可以生存下去。可惜人不是,虽然人自身也是没有太大的能力,只是在人认为的“别人看来”,他会具有某种超能力,可以很吊的脱离一群人,独立生活,还称之为“自由”。可笑的是,即便是这自由也是人从鸟那里向往得来的。

要说人跟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鸟不知道啥叫聪明和智慧,所以就承认自己傻。而人呢,是知道自己有多傻有多愚蠢,可是偏偏装聪明,装出一副B样。没办法,谁叫这年头B打头的玩意儿都很吃香呢!不对了,“笨鸟”貌似也是B打头的吧,那我看来得学做一只笨鸟先了,而且是必须地!

喜欢上海的理由?

TH来访,中午一起吃饭,随意聊天。这个80后,居然告诉我他一点也不喜欢上海,找不到任何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让我很诧异,以至于我会用“居然”来形容。在我看来,喜欢上海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是程度的深浅罢了。不过,今天看来,我需要纠正下我的偏见了。

我喜欢上海什么呢?打火车站出来之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曾经是许文强们打拼的地方。那是因为什么?似乎只是一种感觉。或许我觉得这个地方能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吧。我为之激动,并愿意为之去努力。同时也并不介意是用什么身份。TH说他很不爽周遭一些本地人用本地话隔绝的一个个小圈子。我更觉得好笑,开导TH,这就是他们自己的狭隘了,你拿自己的包容与别人的狭隘做一个无意义的比较,结果当然是自己受气了。

上海应该算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即便他曾经不是,或者他现在也不想是。不过,一切事物都挡不住社会的脚步,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不是由本地户籍人口去决定的,而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决定的,他们的性格就是未来这个上海的性格,如果他们也想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话。

想找人说话

现在很想说话,不过,找不到人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说,只好先自己跟自己说。我知道想做一件事情确实很难,尤其是将这件事情跟所谓的理想扯上关系,仿佛难上加难。我也明白J的心理,很正常,如果我是他,我的顾虑也不会少。

我不能对人家说,行,你看吧,成就成,不成也没关系,用这样的话做出一个决定并非是负责任的表现,更何况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不过,通过J的用词的变化,我了解到事情一定是出了一点意外。呵呵,那份要命的真诚。

我还没有去看《非诚勿扰》,我不知道故事情节是否很切合我现在的心理。但是这个词到真实的体现我此刻的心理。更多的还是对这现实社会的一种妥协吧,我承认我有点不敢相信。虽然,我还是近乎固执的相信自己,以至于会用其他人物来作为一个标杆去,企图掩饰此刻的我。多少,我还是对自己的期待超过对这个社会的。貌似我要做那种先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吧。虽然很累。

我想找人说话,可是很乱,我自己理不清。但是底线很清楚,那就是当这10天只是做了一场梦就好。可是梦醒后呢?我该怎么做?难道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不也跟梦一样虚无么?如果我不确定我是否可以做好它,我为什么不及时收手呢?难道真的要等别人告诉你,你的激情已经全部耗尽不在了,你别在这样愚蠢好么?我不确定。哪里可以有人说话,我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2007-2008年度之最

看到小村的博客,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就模仿也来写一个属于我的【2007-2008年度之最】吧。

年度关键字

年度事件

年度最重要事件:创建台蜂传媒

年度最欣慰事件:全家人都健健康康

年度最痛苦事件:失去一位至亲(我的大姨父)

年度最感性事件:看电视时止不住的流泪

年度最理性事件:很少买杂志了

年度人物

年度爱人:芳(似乎也不该有其他答案)

年度贵人:车一(我的第一个客户)

年度“仇”人:朱注(开始有意识的跟我“做对”了!)

年度成就友人:方韦(做爸爸了)、小村(出了第一本书)、哥舒意(出了第二本书)

年度可爱友人:万承锐(几乎天天见面,不分场合无所不谈)、金声涛(从未见过面,就在网上瞎扯淡)

年度榜样友人:老沈和小薛(公司赚钱了)

年度意外友人:姚希(想不到在北京遇上)、端林(想不到在老家遇到)、赵勇军(想不到会到上海来看我)

年度乐趣

年度最爱报纸:周末画报

年度最爱杂志:明日风尚

年度最爱网站:星岛环球网

年度最爱博客:安北私人杂志

年度最佳博客:帕兰映像

年度最爱书籍:《艾柯卡自传》

年度最爱电视剧:《士兵突击》

年度最爱电影:《纳尼亚传奇2斯宾塞王子》

年度最囧电影:《功夫之王》

年度最爱饮品:可口可乐

年度最爱食品:青辣椒

年度最爱组织:申花蓝魔球迷会

年度最爱运动项目:做一个可以发泄情绪“伪”球迷

年度最粘休闲项目:“玩”网页游戏

在路上

如果一开始我们做的就是正确的事情的话,那么我坚信现在只是在过程中。这就是所谓的“在路上”。在路上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抱着惶恐和不安,抱着怀疑与沮丧,抱着理解与自信,抱着矛盾与冲突,我们在路上。

不是每个人都确信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那些可以这样肯定答复自己的人是幸运的。但幸运并不代表智慧,正如智慧也不代表成功一样。成功既然一定会有它的必然性,那么我可以告诉自己和大家,任何的偶然或者说任何的捷径都是在路上的一段风景,易逝难留。如果是这样,我们是眷恋这段风景,还是继续朝目的地进发?

笑容一直是最难保持的习惯,发自心底的自信的微笑,更是伟大,我缺乏所以向往。我可以保留我嘴角的笑意,但是我不能保证这嘴角一咧的动力是来自对方的眼神还是来自我善良的心底,抑或只是生理神经遭遇职业习惯时的自然反应?所以,我厌恶虚伪,对于自己的虚伪更是如此。

我是否可以确认我是真实的面对自己呢?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眼神,以判断我是不是幸运或者智慧。即便我只是想为自己的挣扎寻找一个最冠冕的理由,那也不至于用自己的善良做代价啊!难道这段过程注定要用来磨练善良与智慧的么?我想我应该继续保持微笑,不管它来自何方,因为看上去,它是那么的接近真实!

《周末画报》特刊《史记》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说我们都只是一个符号,或大或小,或明或暗而已。当我们知道我们都会出现在历史的某一个角落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痛的,或者把这种痛叫做嫉妒更为恰当。历史总是这么公正又残忍、冷漠,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无能与落魄。是的,当有人可以成为点缀这历史长河的明星的时候,我们总会问那些平凡人,我们喜欢看这些星么?答案似乎会指向它的背后,我们真正关切的还是它所代表的一些意义。

在一个活动上,我见到《罗博报告》的执行出版人瘦马先生的时候,我是这么向他做自我介绍的:“以前我也做杂志,而且想做一本很理想的杂志,可是在我看到时尚集团和现代集团出版的系列出版物之后,我决定趁早改行会更实际一点,所以,我现在从事媒体广告行业”。从本意上来讲,我并非谦虚。我不想淹没在这个领域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又小又暗的符号。可是,如今,我在我从事的行业里,似乎也还是在挣扎状态。

而这本《周末画报》的特刊(《史记》),仿佛是一切符号的缩影,很是巧合的对应了我现在的状态。就像你本来不知道媒体究竟会给你带去多大的震撼与转变一样,在影响发生之前,一切都难以预料。在我没有将这本杂志与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两个元素未能在实验室巧遇发生奇迹一样那般混沌。如今,我觉得我找到了打开那混沌的钥匙,那就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角落里,重新打量自己,过去的自己,和将来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我想编者是否也有这样的心态?不仅仅是为了检阅这些年来的辛酸,更是为了以后数年的潜行。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对自己有用,才算是智慧和悟性吧。

自我检讨:我怎么越看越像中超联赛!

今天的上海,我在六楼阳台上享受着阳光,同时做着深刻的自我检讨。


 

 

一年又要结束了,随着大家都在谈论的金融危机,今年的冬天似乎更加寒冷。加之我总结的今年得失,颇感失落。为了让自己接下来的检讨做的更加深刻,也为了让自己体会到更具体的痛苦与不堪,我想起我实在找不到还有比中超联赛更适合对比自己的参照物了。


 

 

我们都是那种『貌似咋样,其实不咋样,实际上没咋样,可是还真以为咋样』的那种玩意儿。总结完之后,我连朝自己吐口口水的勇气都没有,当然,技术上是否可以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咱们国人不都是从来不考虑执行面的问题嘛。


 

 

就这样的一个对比,突然感觉自己跟悲观。真的,咱没救了!可是人活着总得乐观点不是,所以,我还是要找找今年都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哪些事情值得高兴,哪些事情值得炫耀,就像中超那样,还是一样的评选一些最佳啥的,比如『中超先生』那样也会是很搞笑的事情。当然了,我理解下来,搞自己的笑就是乐观,搞别人的笑就是没素质!


 

唉,我怎么越看越像中超联赛呢?

市场空缺

市场空缺这个词,总是充满着诱惑,不停的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总是沉迷于她迷人的外形,而忽略她隐藏的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市场空缺意味着新的机会,换言之,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人而言,是机会就应该抓住,而不必先去考证这种机会是否是真正的机会,或者说可以赚钱的机会。当然,更谈不上,这种机会成就的事业里是在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本来,简单就好,不需要想的那么复杂,到也不是坏事。可惜的是,我觉得与其付诸没有胜算的冲动,还不如冷静下来,好好的对自己的资源做一些完善的交代比较合理。毕竟,大家挣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我们又何必浪费上天的恩赐呢?

显而易见,如果你可以看到那些意味着风险的市场空缺,说明你还是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人,既然如此,不妨多放点时间在这个上面,多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或许就能得出这样的市场空缺是否适合现在的你!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但是理顺思路却很容易。

第一,你对这个市场空缺的把握究竟如何?有几成的了解度?对于不了解的部分,你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么?第二,你对自己的了解度如何?你具备完全控制这些事情的能力么?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思路,可是我觉得保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自保。

开始写工作周记

决定捡起一个不是习惯的习惯,做一下工作周记。其实这种方法也只适合我这样有忘性、有惰性的人。早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还总以为自己充满着活力与精力。可是近来一切都变了,我的激情不知道被什么替换了,只剩下了苍白和无力。 


做周记,其实是以前在打工的时候养下的一个笨方法。我怕自己会忘记,同时,也担心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不被老板知晓,算是秋后算账的一本帐本吧,当时我觉得就凭我做的那些事,至少是可以对得起那份工资和工作的。而今,我把这个方法用起来,就希望自己可以对自己一个检讨,一个约束,一个督促。不是么?如果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做什么事呢? 


定下心来,想想上周或者说今日之前的一些日子,真觉得是在荒废时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有哪些是真正有意义的。我之前给自己定的一个方向,如今到了执行层次,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点去切入,去站个脚,去容个身。

风筝和鸟的自由

有一只鸟,为自己可以自由飞翔而骄傲。

有一天,他遇到一只和他长的一模一样的风筝。

他讽刺风筝,虽然你也可以飞到这么高,可惜你却没有自由,你只是一个被人控制着的玩具。

风筝不介意,对鸟说:我很满足我现在的状态,我可以尽情的享受阳光、空气和一望无际的风景。至于你说的自由,我觉得那是相对的。

鸟讥笑了风筝一番,转身飞走。

过了几天,鸟又飞过来,还是遇到这只风筝。

他假意问候到:兄弟,你过得如何啊?享受到你的阳光、空气和风景了没有啊?

风筝笑了笑,没有回答。

突然,传来一声枪响,风筝中了猎人的子弹,身上多了一个枪眼,不过风筝只是晃了晃身子,最终还是坚强的飞起来了。

紧接着传来第二声枪响,鸟也中枪了。他一头栽了下去,成了猎人的战利品。

风筝沉默了。

其实自由真的只是相对的。

鸟是自由的,但是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自身,显得既坚强又脆弱,一旦他自身遭遇重创,将一蹶不振。

而风筝呢,却是没有自由的,不过,他受到风力与人力的博弈而飞翔,得到了两种力量的支持,反而却可以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样看来,自由和孤独往往是结伴而行的。

三十岁的大男人7:企划+气话+汽化

有人对我说,企划就是“气话”。这位台湾老兄为何有这样的感概,我本来也无法理解,幸好他愿意自解谜底。

 

他从事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媒体,也在广告代理公司里做过,本来想坚持到成为一名“岛内第一”的企划人才,谁知道被一张简单的工资单改变了命运,让他的梦想成为一时“气话”。这张充满故事的工资单,原本只是他手下一个业务人员的工资清单。他无意中发现,这名业务人员的个人佣金居然会是他工资的六倍,而这名业务人员的获利工具,全部是他这位上司一点一点传授的,于是他就觉得很难接受。

 

他断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划人才又能怎么样呢?每天绞尽脑汁,花样百出,但是后续的执行力不够,心血全部付水东流……”即便,他又接着问:”在国内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平均薪资大概是多少呢?即便你可以做到优秀的企划人才,可以拿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平均年薪,你还是会觉得成天受气,怀才不遇。”最后下了一个总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金钱”才是对你能力的真正肯定。

 

他的凌乱但又连贯的话语着实让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毫无疑问,一个具有市场背景的企划人才一定要比一个业务人员更有潜质成为NO1的业务!就像具有工程师背景的销售人员更容易销售产品一样。企划就是媒体的工程师!既然如此,为何仅仅是停留在供应脑力的阶段呢?我既然可以制造非常优秀的兵器,我为何不开上一枪,去自己消灭敌人呢?那样,我就可以成为一个英雄!

 

成为一个英雄,我好像很容易就被他说服,心已经在动摇。这位老兄继续对我说,他每次看到从事媒体行销企划的朋友,只要谈的来,他都会把他的经历分享一下。是的,我感谢这种分享,我也承认这些经验给我带来的启发。

 

我有的时候也在幻想这种“汽化”的状态,因为吸收了一些能量就有点不自量力的那种张狂,其实很受用。但是,水汽化为蒸汽之后,只不过是转为了另一种物理特征。一名企划人员,转变成一名NO1的业务,那又如何?金钱真的是肯定自己的唯一方式么?难道NO1的企划就不能变得有钱么?难道企划去做业务就一定可以成为NO1么?种种的不可控制因素太多太多,既然如此,我又何不选择坚持呢?

 

我又想起,一个傻兮兮的非著名但成功赚钱的台资企业主在被问及是如何在大陆经营企业成功的秘籍时,他很老实的回答:“多谢大陆的市场机会!”嗨!要是靠脑力吃饭就不用这样用屁股来换成功了!我总结!

搬桌子理论

有人用搬桌子形容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我把它稍作联想就发挥出了这个“搬桌子理论”,也算是理论吧,因为貌似确有道理。

 

如果可以形象的想像下你的面前摆着一张需要四个人才可以搬起来的大桌子。除了你之外,你还得寻找另外三个力量不逊于你的人。你要告知他们为什么要搬这张桌子?搬起来之后送到哪里?如何搬?在这个过程之中,如何协调彼此的力量?如何培养中间的加入者?如何使得这张桌子可以附加更多的价值?如何在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之后继续起步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别看简单的搬桌子,还真是复杂的极致!

 

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搬桌子的简单流程,就是一个团队在创业动机、创业愿景、创业方式、创业资本、事业跟进等方面的具体执行步骤。运营公司就和搬一张大桌子走路一样。四个角都要有人搬住,每个关键职位都需要有人把关负责,才可以把这个公司抬起来走路。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分配。

 

搬桌子和走路需要力量。愿意搬只能代表一种期待,有这个搬起来并能走路的力量就是参与者能力的实际体现了,所谓“找对人就可以做对事”。

 

搬起来起步之后,能走多久也还是需要观望的。当我们一分钟内搬着桌子只能行走五米路时,就应该不要对一分钟可以行走五十米报以期待。所以对期望值要有准确的把握。这中间少不了诸多方面的协调。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有目标的降低一些人的力量以保持团队的整体力量与期望。另外,还有新进力量需要培养锻炼。总之,力量一定要平均,要有后续,才可以保持桌子的稳定,不至于中途滑出手心或者因力量缺失,发生意外。而这就是公司的战略规划了。

 

搬桌子和走路的力量来自于激励,没有一个很好的愿景和实际收益的期望值在前方,是没有人愿意搬桌子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激励又来自于力量的外在收获。如此良性的循环是每个人在理智的时候都能轻易思考出来的结论。而如何让激励也可以平均呢(当然,这种平均并非二一添做五这样的简单均分。而是对应的一种平均,也就是这个力量的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平均)。

大多数老板都深深的理解这一点,可是偏偏又貌似难以做到。我看:不过是看他想不想做了!

 

借助一些貌似简单的小事情其实可以参透很多貌似复杂的大事件。公司运营不可谓不大了,但还是可以化繁为简的,多多联想不是坏事情,很多理论只要貌似有理其实也就可以了。不就是为了可以博得一个启发么?这和砸在牛顿身上的苹果难道不是一样的伟大么?

三十岁的大男人3:视野+事业+失业

生在农村的我,在生理上来讲,视野确实也算开阔。常常看门前30里远山脚下的人家炊烟四起的场景。自我来城市读书之后,却连这个优点也被无情的蚕食了。现在的我,戴着500度的眼镜,在别人面前,久久不敢在提关于视野的问题了。

 

和视野一样,事业被当作一个男人是否合格的关键词。视野要开阔,事业要有发展空间。所以即便连道哥这样的人,也意识到事业是征服女人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男人,更是自豪不已。视野也一样,不管你看得有多远,关键是你的心要野,敢想敢看。心能想多远,你就可以看多远。而这早已超越了生理的范围。等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就知道其实我还是可以拥有视野的。

 

奋斗在城市的我,在心理上来讲,也算拥有一点视野。以前看事看人,还有几分准星。可是最近却觉得越来越模糊,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脚步就越来越累,渐渐走入失业的边缘。这个失业,并非说老板有炒了我的紧迫感。而是我觉得已经偏离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渐渐的失去了我的事业,渐渐的失业了。

 

我自以为自己适合从事传媒这个行业,于是从广告圈的业务开始做起,文案、企划、杂志营运、发行等等,我都期待自己的参与可以让这个环节变得更好如果我在一个其它同事都比我优秀的环境中,也许我真的可以做到这些!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失落在我的勤奋与周遭的平静中。

 

我不习惯安静,不习惯惯例,不习惯大家都这样。可是我又不能改变。我可以改变自己的视野,但不能影响别人的感官;我可以执著自己的事业,但不能强加别人的工作;我要考虑自己会否失业,我也可以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

 

真正的男人,难道就是为了对付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