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会颠覆物流体验么?

【2015042407】我记得顺丰曾在一些写字楼里装过自动收件机,可自助投送。后来却没看到普及,想来是不了了之了。跟顺丰比起来,亚马逊最近的一个创意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他们尝试利用汽车后备箱来存收快递物品,目前奥迪、沃尔沃的部分车型支持这次试验,车主会为快递员提供一个一次性密码以方便打开后备箱。一来汽车比收货者相对固定在某个位置上,二来由人签收的体验不够方便。虽然未必适合所有种类的商品,但会是个有价值的开始,人终会从繁琐的物流过程中被解脱出来。

【2015042406】不知道国内提供2B服务的企业有多少会搭建公开的用户社区,一来用以收集用户反馈的bug和需求,二来为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于己于人都是好事。但也存在尴尬的地方,譬如说,用户提交的需求是真实的但并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规划,这个时候,该怎么做?

【2015042405】有不少一心向上的微商小白可惜想错了事,跟错了人,每天早晚一遍私信群发,朋友圈间隔着鸡汤、晒货,头像P的跟个充气娃娃似的。这样的人别说微商,就是去线下门店站台,也会没人理睬,违反人性懂不懂?说到解救的办法,我以为只有一个,多吃点鱼,先把脑子补补好,多去门口的早餐店看看人家是怎么把包子卖给客户的。低价、高频、功能性、直销、不囤货……理解了就算正式起步了。

【2015042404】#编个段子#某地方非法出版物出了一本微商特刊,其中摘编微商主题讨论文章20篇,经好事者用计算机校对后发现,20篇文章的重合度高达99%,值得庆幸的是,作者的姓名和标题没有重复。于是,有成功学同仁总结出一条微商真理,曰:成功在于重复,成功在于无耻,成功在于重复无耻。

【2015042403】好内容是稀缺的,原因在于创造好内容的能力稀缺。而刷屏的主要动机在于赢得最多的关注。前者稀缺受人喜欢,后者粗暴让人讨厌,结合在一起的后果一定是弊大于利。

【2015042402】温格在赛前表示要赢下切尔西,我以为是一道死命令,也是检验枪手成色的重要一战。但想起前不久憋憋屈屈赢下雷丁的那一场,真心对26号的比赛没太多乐观。对切尔西来说,赢、平甚至是输都没什么压力。但对阿森纳而言,复仇之火或会蒙蔽判断,足球讲究运气,也讲究实力,但终究还是靠球员的实力说话,与教练的水准无关。

【2015042401】昨天是读书日,很多人借晒书的机会谈谈情怀,提升下情操,虽然我读书不多,但也不想错过,补上一本老书《人物志》(魏/刘劭),真心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读上一遍想上一回做上一次,与其说它教我们识人,还不如说是教我们做人,觉得自己很会做人的同学,对比着看看,搞不好价值观会被颠覆。

感谢这个时代

【2015040607】感谢这个时代…潜台词是这里有这么多傻逼好被忽悠。说不是这个意思的同学请举手,感谢这个时代,有你们的存在……

【2015040606】网易科技问:“三星S6对战苹果iPhone6,你支持谁?”在我看来,根本就不该是硬件、参数或品牌之争,而是安卓与iOS之间的较量。答案很明显嘛,安卓凭什么挑战iOS呢?“在约束的前提下谈论自由”与老子的“有就是无”,其实是一个道理,它也回答了网易科技的这个问题。

【2015040605】我们去星巴克蹭网,往往会买上一杯咖啡,这样心理上会舒服一点,起码没占人家便宜。所以,星巴克不需要向使用网络的人收取上网费用。同样,在线广告的作用,就很像是那杯需要被你购买的咖啡,只有接受它,才能享用优质的原创内容。在线广告为内容变现提供了一个不算太好的方法,但也有坏处,因为过于简单(有内容的地方就有广告展示)、粗暴(广告本身尚且做不到有的放矢),降低了读者的体验,越发变的让人讨厌,甚至是抵触。长此以往,好内容会越来越少。

【2015040604】与其说格力在造手机,不如说它是在升级格力空调的遥控器。那么,年销售1亿台手机的口号,只要为用户免费更换下遥控器,就妥妥实现十分之一。当然,我只是开个玩笑,跟董女士一样。

【2015040603】跳蚤市场一直比较活跃,尤其是各种二手家具的交易,让二手货电商的机会看起来也不错。可是,二手货的消费特点,是消费者试用实物后,与贩售者讨价还价,最终成交,重点在对货品性价比的评估,中介方如何能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将成为关键竞争力。我很看好基于兴趣爱好来的小圈子易货,比如说图书的传阅,通过二手货的流通再造你的社交圈。

【2015040602】虾米的音乐推荐比百度音乐、豆瓣什么的,更符合我的口味。如果说它是大数据的结果那就是被这个概念给忽悠了。根本没什么大数据,没有人能预测到人们喜欢什么,只能是提供新的音乐,最新鲜的音乐,从人性喜新厌旧的本性出发就好。

【2015040601】你对一件事完全没有决定权,却要为结果负责任。有没有道理?如果得到的利益可以抵消给你带来的困扰的话,你会选择忍受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我鼓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呵呵。

味慰胃尾围未危

【2015020707】今晚阿森纳客战热刺,两球拔刺是我以为的合理结局。话说,热刺也在网易落户开了中文网站,期待有球迷加入。喜欢英超的任何一支球队都比浪费在中超身上强太多。

【2015020706】想起一句对子,说:“烟沿艳檐烟燕眼”,意思是:做饭的炊烟沿着艳丽的屋檐烟进了燕子的眼睛。可惜,一直给不出下联。只好模仿这句勉强出一个对子:“味慰胃尾围未危”,想表达空气中的味道或健康或不健康,健康的慰籍脾胃,不健康的残留胃底有积累包围之势,可是,人们却没有感觉到危险。能找一句下联吗?哪怕勉强。

【2015020705】没有看复兴航空坠机的任何详细报道,昨晚却梦到一架超大的飞机在我眼前坠落。现场不见阵阵浓烟,好像被骤然冷冻过一般。这个梦可能是想告诉我,我们已经看不见天灾人祸,被麻痹了!这本身该有多可怕。

【2015020704】今天睡足了觉,九点一刻起床,可心里却感觉很惭愧。这是为什么呢?人到中年,已习惯于辜负时光。擦!摩擦!摩擦!

【2015020703】再看一遍刘强东的年会演讲,强烈感受到一个自负多过自信的人有多么可笑,在我这种人眼里看来,运气与能力不同。但我也清楚,无论强在哪般,有钱有地位有人捧有人盲从就是这个社会的成功标准。刘强东是个成功人士,至少可资我们这班卢瑟尔评头论足。

【2015020702】《我的滑板鞋》为什么会火?多半还是传播的便利性胜于内容。我这么说可能也会有误导。我们经常强调内容,但不是说只有好内容才有价值。能让人争议的、找骂的、欠揍的都更容易被人传播。在我看来,摩擦摩擦就好欠揍有没有?

【2015020701】滴滴打车持续给力,这一个月来,除了司机有抢单奖励之外,滴滴给到的红包也很丰厚,一单至少要补贴10元以上。现在的问题是,它能继续保持直到别家倒下为止吗?

有爱相爱 有德相交

【2015012207】国足干不过澳大利亚,这值得遗憾吗?赌球的人或许会抱怨,但足球是公平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所以,听到温格说想更多的钱买进来更合适的人时候,我就感觉这个一月又是白过。的确,等到厄齐尔、拉姆塞、沃尔科特齐齐复出,阿森纳还需要谁来补强呢?

【2015012206】想到一位见过两次面的朋友,有点惆怅,很不错的人品,很有能力的才力,以及于我很合意的眼缘……只是,找不到适合她的位置,惋惜之余感觉惭愧。用另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她欠运气。其实,我也欠点运气。遇到一个合适的伙伴太需要机缘了。

【2015012205】有创意作业没有完成,看着“00:10”这串数字,竟然很悲伤。如果用一对翅膀表示飞翔,飞过山丘、飞过原野、飞过城市、飞过乡村、飞过星际、飞过数字世界、飞过多维空间……这对做设计的小伙伴来说,压力该有多大啊?

【2015012204】《窥破金瓶》是本闲书,无聊时读来杀时间。读完后很想再读《金瓶梅》,极少有人第一次就有吴闲云那样,把西门庆当作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而不是一个花花公子去考量,至少这种读书的方式就很有趣,值得借鉴。

【2015012203】微信公众号面向认证的媒体账号公测原创声明功能,表示微信对原创内容的认可与扶持,结合前两天才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广告,微信有意营造一个适合高品质内容生存的空间。理想虽好,但败于动机。如果不能体现原创内容的价值,比如为原创付费,或创造一个兑换方式,只挂一个虚名意义何在?

【2015012202】去朋友家中喝茶,看到“悟真”两个字,读成“悟香”。她们安慰,说有人读过“悟空”,我这个还不算太丢脸。不过,“真”是需要“悟”的,我倒是第一次这样想过。

【2015012201】人生最幸福的几件事:与有爱的人相爱,与有德的人交友,与有才的人共事。我做的差不多了。

每天的固定期待

我并不能理解,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谁还会对内容有一个固定期待?

单纯就内容创作而言,1000铁杆粉丝理论不切实际。如果你相信,你一定会被害的很惨。

在传播业,魏武挥应该是一位被多人尊敬的写作者。他曾尝试在个人博客上挂出小额赞助的标识。摆放的位置也足够显眼,至少让入站读者不好意思说看不到。但即便如此,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只获得了230元的收入。其中,还包括我捐的10元钱。更令人不舒服的是,有些捐赠居然不超过1元。

这样的实验让我瞬间对读者失去想象。我曾建议左志坚就拇指阅读内一些优质内容进行付费或赞助阅读,理由只是我愿意为此付上10元钱。但这个理由是幼稚的,乐捐方式在这里行不通。我们的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对内容的分辨能力。更不要说一些因为内容而产生的感恩。

我回想之前参与过的一些公益活动,无论是带着朱注或是独自一人,象征性的乐捐几十元钱,内心既踏实,又能得到一点物质回报,哪里找这种便宜的两种文明同时享受的体验呢?

我原以为读者阅读好文时该有这个心态。不过,我以为的事再一次与现实没有关系。

回过头来,如果没有1000粉丝,如果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固定期待买单,内容创作者又靠什么去创作这份固定到来的期待呢?

看起来,谁更需要谁,决定了这又是一个难得公平的市场。

很明显,读者更加重要。况且,读者只是一个过程。我想我要明白这个道理。

坐商或行商 得看你卖什么货

前不久,新浪微博为少数几个帐号开通了私信推送功能,如果你不幸也关注了这种帐号,那就得忍受一天一次的不定时推送文章。

我不能明白新浪微博的逻辑。如果说微博内容的核心要素是“轻”的话,不仅仅是限制了140个字的传播,还有接受信息的自由,是这些让微博上的真实用户,可以没有负担穿梭在各种轻信息里。不过,私信推送让“轻”变了味道。

有人将此举定性做新浪要跟微信抢自媒体这碗饭。不开玩笑的说法是抬举了自媒体,对中国会码字的人有史以来看的那么贵重。不客气的说,新浪肯定会为自媒体买单,就像当初捧红各种大号一样,问题是,现在的粉丝应该学乖了,没有新花样,是玩不转这些爷的。

可是,我今天又听到新浪准备让更多人来使用这个功能。除了一再降低写作的神秘感之外,也让真正码字的人少了天然的快感,这就像一个逛妓院的嫖客突然被进宫当了太监一般冤枉。

当然,我并不是想说,在新浪上玩自媒体的人都是太监。

只是简单想一想,当年那些在新浪博客上写博客的人如今在哪里?当初是坐商,等着博友上门,如今是行商,挨家挨户敲门。但关键是,人们并不在乎东西是怎么来的,而是那东西有没价值。

新浪如果没想好这个问题,自媒体这个概念怕也要寿终正寝了。

还看到一个消息,说博客巴士重新开张,这辆开了11年的大巴好像还没找到方向。难道瀑布流是决定性因素吗?横戈老师或者有真家伙还没亮出来?想起他当年做《城客》时候的那股傲气,真心对这趟巴士还能开多久表示不敢期待。

话说回头,我总以为类似私人媒体的这种独立博客还是很有搞头。如果我的读者愿意花1元钱赞助我一把的话。

内容即情绪

在一个谈论“社区运营”的主题沙龙里,某大师的观点是“内容驱动情绪,情绪驱动传播”。我却立即联想到中学老师给我们的一句劝告:“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这两个说法有类似的地方,无论是读者或听者,都能通过内容开启个人情绪,判定内容的优劣,并有所反应。

对写作者来说,不会照顾读者的情绪无疑是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写了多年博客却始终原地踏步的根由。如此,我也能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吉米哈特可以让我感动。无非是他能在作品里清晰的勾勒出一种恰好我很认同的生活形态而已。而所谓的文笔文采,却不是重点。

可是,情绪这东西,我总觉得古怪的很。尤其是对我这种心情波动频繁的人而言,不能理解或把控个人情绪,更不要说去揣摩读者们的心思了。又或者说,仅仅是一些基本价值观的判断,能否有驱动情绪的可能呢?

比如昨晚阿森纳赢了雷丁,按说这结果足够让我高兴,可一想到赢球的过程,能剩下的只有担心。如果我也勉强相信阿森纳值得回到前四的话。

这样的内容可以驱动一段复杂的情绪,未必有好坏之分,但印象却极其强烈,期待被传播交流,渴望从其他人的情绪里获得共鸣或反思?这可能就算是好内容。

我赞同这位大师的说法,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出可以驱动情绪的内容。知易行难。就好像我们都明白多写多读是写作的基本功一样,愿意重复去做的,却是不多。这一点,会引起讨论么?且试试。

我已忘了还有雅虎

若不是那个用了快十年的邮箱,我怕我已经忘了还有雅虎。

当我第一次登上互联网的时候,我觉得雅虎就是我的互联网,也是互联网的全部,有新闻、有邮箱,有论坛,有博客,甚至还有雅虎通。甚至到今天,还能搜索到我曾在这个网站上留下的一丝痕迹。

可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呢?雅虎是我的全部吗?曾经是。虽然我还能记得那声尖叫:YAHOO!

等我看到这则题为“雅虎将如何打造‘内容领域的谷歌’?”的新闻,突然想笑,虽然不确定这种反应里有多少是包括着一种对互联网战国里的失败者的同情。又有多少是对自己这样一个不理解互联网却试图一窥其究竟的好奇者的鄙视。

我没能完全理解这篇文字,我不确定“内容谷歌”意味着什么,是互联网的未来吗?还是一些对内容依旧保持好感但也无能为力的家伙们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国?

好吧,就算谷歌是一个不错的“头”,一个可以让搜索者进入互联网的好入口。就算雅虎有非常好的“躯干”(内容组织能力?)和“尾巴”(二次分享能力?)。就算一个正常的用户能通过谷歌找到雅虎抓取的内容(消息源的最终入口?)。问题在于,用户一定需要谷歌吗?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自己的互联网品味的老用户,未必会遵守雅虎的游戏规则吧?

至少我对抓取内容这件事表示焦虑,如果连雅虎都这样思考,内容创作人怎么快乐的起来?可怕的是,这也许就是互联网的一段未来。对的,只是“一段”。

时尚先生的新创意

用铁盒子装杂志,很欣赏《时尚先生》的创意,也佩服奔驰汽车的大气。其实这个小话题,奔驰也可以拿来作个小小的推广的。比方说在闹市区整一个巨型铁盒,等到杂志上架的那一天,在揭开杂志的刊头,想必一定很吸引眼球吧。

过去的8月份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时尚集团的吴泓先生不幸英年早逝。杂志同行均深切缅怀。我虽然不敢比肩吴先生,但还是不免要嗟叹一番:过劳死、媒体人……不说了,记录下,只是为了聊表心意,向吴先生默哀,吴泓先生千古!

创意归创意,但是内容还是要的。浮躁的中国媒体人,彼此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总不能一辈子盯着人家的口袋生闷气,而不去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一说到内容,很多人会不屑。包括编辑记者们这些以文字立足职场的专业写手,也是那副腔调,让人不得不对现实折服。他们总是被打动的一群人,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在意有几个人会读自己写的那些文字,更不要谈口袋里的银子是否有为你准备的那份没有。

在大多数人看来,内容似乎也确实可有可无。网络转载纸媒,纸媒从网络上整理,甲模仿乙,乙师从丙,丙又坐在甲面前一起商量当下的文字数量规划。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更有创意,也就是更有形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哪一天,广告主醒过来,不以创意为出发点,而是以杂志的实际阅读和影响为考量,对于内容作出量化的评估的时候,怕是街上一大帮子失业的人都是编辑记者出身的。到那个时候,内容会称王吗?我不知道。

美国《广告时代》中文版出版

美国的《广告时代》杂志应该是美国麦迪逊大街上的喉舌,可惜国内的广告界好像还没有产生同等级别的媒体。4月初,《现代广告》杂志和《广告时代》合作了中文版,但实际上,不过是在原来的《现代广告》杂志里面加上了一个20页的专栏而已,甚至连纸张尺寸都一样。我有注意到广告时代杂志上的中国版块,但是全英文呈现,将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广告人生生的筛掉了7、8成。这还不包括像我这样的,最多只能称作广告马仔的广告边缘人。虽然我们还有麦迪逊帮,还有广告门,还有梅花网,但似乎都没有AdvertisingAge来的正宗,这是为什么?是我崇洋媚外?还是我们的广告教育一直没有找到自家的门?所以,我从3月就开始期盼着这本中文版,于是,我的失望从4月开始滑落,估计会延续到下一期,或者下下一期。

猜猜中国人读杂志的几个情况吧,第一是别人看我也看,跟着看吧,反正别人买了我不花钱,不看白不看。于是,广告业造出了传阅率,标榜杂志的可读性。第二是有赠品,赠品的价值往往超出了杂志本身的零售价,正好缺个茶壶或者拖鞋啥的,买吧,还搭一本花花的杂志,看完了还可以当废纸卖掉,说不定还可以回收个几毛钱。于是,广告行业造出了个付费订阅人数,别管我是用什么手段卖出去的,总是有人花钱买了就表示我的杂志有市场,读者都是真实的。第三是免费赠阅的,不拿白不拿,反正不花钱,我的时间嘛也不值钱。于是广告业造出了DM这个名词,你看看我能免费派送到任何一个你想要的人的手上,将你的信息完整传递,嗯,一副信息快递员的作派,似乎刚给联邦快递代言完毕一样,露出满足的笑容。还有第四,我相信还有第五,都不要总结了,你的情况甚至符合第六种。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返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真正喜欢的杂志又有多少呢?随便举个例子吧,上海的东方书报亭从80种杂志到600种杂志的都有,可是,我们的大多数读者,能记得又会定期购买的杂志不会超过10种。如果所有的杂志都平均分配的话,按10种杂志做一个读者类别,那么也可以划分60个种类出来,如果都集中在某些杂志上,那就更难说了。

这不仅仅是广告教育了,还有我们的媒体自身的宣传也出了问题,所以那种我做内容,你买观点的时代似乎一直没有过,这么正常的现象不会出现,那就代表着现在不正常。不过,这是大众层面,慢慢教育还来得及。问题是需要施加这种教育的业界人士,如果思路跟大众一致,连自己的教育都没有做好,想等着他们去教育读者,估计也是我一厢情愿了,不多想了,洗洗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