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从0到1,也得有人负责从1到10

iap_02_deer_aotw

3号晚上,徐志斌在上海,被脉脉的上海脉友会请到浦东做分享,话题跟社群经济有关,我有兴趣,也去凑了个热闹。

徐志斌,微播易副总裁,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所著的《社交红利》、《社交红利2.0》对中国互联网及社群生态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斌总简单分享了对社群经济的几点看法、几组数据,以及对如何做社群的几点建议,这些内容在他的新书《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里都有交代,我不方便剧透,买书来读收获会更多。

好在斌总开场提出一个问题,也值得认真思考,即“在用户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你打算提供点什么?”

这个问题会难倒伪创业者,比如我。因为我真的相信《乔布斯传》上所说乔布斯为何做iPhone的判断:“消费者永远都会缺一件自己没想到过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创业者的价值应该在于从0到1。

然而,凭心而论,这个判断和这种做法是天才们该有的答案,不适合今天中国的大多数没卖出过一份保险、一双袜子、甚至连心智都没发育齐全的创业者,自然也就不该用来回答斌总的那个问题了。搞笑的是,我们身边又有几个创业者没把自己当成乔布斯一样的天才去做要求的呢?

那么,既然不好回答,不如先反过来问问:“用户真的什么都不缺吗?”至少就我看到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的重要事都没人把它做好。

比如说,你花钱买东西,有了天猫、淘宝、京东,按说也够了,中国的电商市场,这几家干掉八成以上,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想买什么,分分钟给你搞定。可是,假货不也是它们一直以来的“痛”吗!没有假货的电商难到不该有吗?

再比如说,你吸收资讯长姿势,既有传统媒体的厚度,也有新媒体的鲜度,运气好的话,还有自媒体的温度,按说也该够了,大家都说资讯早已爆炸。可是,等你看完一天的资讯,真有几段有价值的内容进到你的脑子、你的心里去的?满纸假话、全屏公关!媒体讲个真话,挖点实情,提倡点社会价值难到不是本分么?如今到好,媒体人成了公关人的跟班,还不以为耻的在朋友圈晒各种商家礼品、红包,真的有面子么?

换句话说,我们的用户缺什么不缺什么,极少是由创业者跟用户一句一句交流互惠出来的,恰好是那些分不清真假的媒体见风就是雨,公关说什么好,媒体就吆喝什么,投资人跟着就相信什么,投资人相信什么,新的创业者就蜂拥而上,带着各自的经验背景,用高低差异到连南北极也容不了的理解力生生造出千奇百怪的新项目,再借由公关、媒体循环滚洗,祈求遇到脑残投资人掏钱买单,最后做出什么到用户手里,谁真的在乎过呢?

所以,该不该问问大多数的创业者:“你们真是为了提供新价值而选择创业的吗?”好吧,似乎年纪大点的人创起业来也就这点优势可资标榜的了……然并卵。

再回答斌总的问题,“在用户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你打算提供点什么?”

对我来说,既然无空可填,那就把“做到”调整为“做好”吧。有人从0到1,也得有人负责从1到10才对,做不来开山鼻祖,做个中兴之主也一样是大成就吧!你说呢?(完)

要什么不要什么

cabaret_batalha_60x37_4_provas_aotw

一种很简单的失落感。当这个人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对比出差距来,与自己预期又不一致,难免会失落。差距越大,感觉就越严重。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困惑所在。

蒋勋说,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可对目标感模糊的人而言,“不要什么”比“要什么”会难做太多。要吃要喝的诉求简单易行,但不要紧张不要懈怠的要求却难如愿。听上去蒋说的道理只有少部分人能懂能行。这明显不是普世真理。虽然我以为我相信这类真理存在着。

听一位比我大很多岁的人聊天,他谈家庭,说如何维护婚姻,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激励家人,又是如何自律等等,没一样不是我想学的,但又实在是与他说的状况有很大差距,甚至脑海里总会怀疑,事实真会有他说的那么靠谱吗?

我为我这种怀疑感到难受。我总会因为这样的心态,而让人察觉不到信任与包容,接着这类聊天往往都难以继续下去。我扮演的话题终结者角色,从我的眼神、嘴角和耸肩等肢体语言里得到表演机会,让分享者尴尬。

我又听一位比我小很多岁的人聊天,他谈理想,谈抱负,谈经历,让我忍不住想分享自己那微不足道但也是谈资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意是想交换,用经历换经历,这好像是很久之前的人交朋友的方式,我应该用错了时间,用错了对象。对方只想让我为他叫好喝彩,但他无心让我也上台跑个龙套。

然后,我得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向年长的人该学什么?第二,向年轻的人又该学点什么?不过,等我脑子里蹦出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又在骂自己,一定要分个年纪大小吗?他们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好吧,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我愿意将问题归纳成,向别人该学点什么?

这话题依然很泛很大很空洞。就算我多熬几个晚上也未必有个满意答案。你说学别人的长处?那自己的长处真的发挥到极致了吗?可是,自己的长处又是什么呢?这可能就是我感觉失落的理由。

在见这二人之前,我又见过一位很多年没见的人,实际上我也只是见过他一面。老实说,无论是见他或是与他在网上聊天,我总有另一种感受,与失落类似,但又略带优越,唉,人类复杂的情感,而我只有苍白无力的描述。

怎么解释这种纠结呢?我愿意听他说自己,与他谈话,理由似乎也只有一个,我很尊重他的经历,尽管我并不认同他对自己的判断,对某些事情的“坚持”,及对某种行为的价值判断。从另一面说,我认为我是可以给他一点辅导和指引的,如果他愿意按我说的去做去思考,我便仍愿意与他交流。

不过,他更喜欢活在他的世界里。

难道我不是吗?我不也是习惯于活在自己的意识和判断里,难得听进去旁人的几句闲话。若说的过火,还会生一场闷气。却少有从那些闲话里诚心挑自己的不是来。我不喜欢听别人对我指指点点,别人凭什么要接受我的指指点点呢?

说为谁好,怎么看都是一个可恶的理由。

所以,我特别想知道,如果我愿意思考“不要什么”的话,我该从哪一步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