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进的腾讯

这几天,好多科技博客都在讨论Facebook改版,感叹于Facebook的设计理念。包括时间线、个人娱乐中心、自己的新闻等等,而这些改变会给Facebook在广告运营上带来的新便利,令我这样的门外汉都会惊叹,哇噢!这玩意儿才叫精准行销。

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Facebook,墙外的风景无论如何诱人,但翻墙本身绝对不会对培养人的耐心有好处。可能国内其他用户的体验比我也好不了多少,我总有点镜中望月的遗憾。

等到我渐渐失去耐心(当然不是针对Facebook),渐渐淡忘Facebook如何给力的时候,腾讯总会不带一丝羞愧的出现在你我面前。或者,这只看上去憨憨的小企鹅,因身在中国,不得已成了当下科技业的受益者。

前段时间,我对Twitter推出中文版嗤之以鼻,懒得理会。而听到腾讯微博也同期推出了英文版,却令我大为感叹。难道我们的全球化要从腾讯开始?

而这回Facebook刚一改版,腾讯这边立即展开空间升级。除了Q6与F8这样的名字在较劲之外,新Q6里的社交风格主题看上去又是多么的熟悉?当然,已经不需要回到原点去讨论商业道德的问题了。

问题不在于模仿或者盗版,而在于替代。与武侠小说里某人被杀父仇人收养的那种情节类似,抚养的恩情一旦替代了杀父的仇恨,只能剩下一千一万个无奈。

无论如何,我们似乎都离不开这只“上进”的小企鹅了,或者还有比它更无耻的家伙吗?

将WP升级到新版本

终于还是决定把wordpress升级到最新版本(3.2.1版),人品还算不错,几秒钟搞定。直觉上,我并不喜欢新版本的界面,不觉得比以前方便多少。当然,作为一个技术白痴,是体会不出新版本的魅力所在。对我来说,能顺利升级就是好事。

既然wordpress.com已经成为全球浏览量最高的网站之一,为什么不索性做个“全球博客社交圈”呢?将5000万个写博客的家伙们放在一起,是不是要比圈集5亿网民的其他社区更有质量?说不定也能搞个超越“The Huffington Post”的东东?或者叫WP NEWS也不错?问题是马特穆伦(wordpress创始人)会这样想吗?

从我个人的使用感受上来说,我觉得马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或者多西(twitter联合创始人)在社会意义上不如马特穆伦。Facebook让人互相认识,Twitter只是将人的偷窥包装出一个合理的角度,而Wordpress却在让人思考。三者之间的受众群体可能也是逐步缩小,甚至,三者之间的区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明显,尤其是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他们除了喜欢流行的,还能知道自己要点什么呢?

当然,你知道的,我一直都不相信什么“这个生那个死”的荒唐思维,如果都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就不用去上历史课了?

好了,我对互联网的认知有限的很。尽管肤浅,但这样的想象会令我愉悦,看来这才是周末该干的正经事。

拉登已死

“拉登死了”,最先发布这条信息的平台是twitter,比传统媒体早了20分钟。Twitter上,关于本拉登的消息更是突破了每秒钟4000条。

但我觉得受众喜欢twitter,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这个20分钟,更可能是因为它的不啰嗦。

受众们只想知道拉登死了没?对这个结果的需求可能大于50%,至于是怎么死的,死了之后会有什么影响,他的死对于反恐的意义等等,应该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

如果依次排序,将一条完整的消息当作一篇文章,twitter应该发表标题,电视应该发表引言,报纸应该发表事件经过,杂志应该发表公众评论,博客应该发表个人看法,图书则可以借题发挥,让它变成故事。如此,媒体因为媒介介质而提供不同的资讯服务,看上去该有多好。

可惜,我现在对媒介的认知还肤浅的很,知道这样的定位对于读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误导。即便能制定出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还是有人会去破坏它,排斥它。媒介规则更多的还是基于道德底线的,甚至,其所有权的辩论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被明确过,于是说什么都还成为问题的时候,怎么说就不必着急去解决了。

好吧,在这个拉登已死的时候,我不该纠结于媒介或者媒体要怎么做,我该跟着美国人一起高兴,凡是杀人的人必定要被杀,这点我始终相信,而且这点本身无错对可言,但恶人的逻辑里是看不到因果循环,不相信报应之说。我相信,所以我成不了恶人。我更加高兴。

Twitter究竟是什么?

twitter很明显,如果现在我还在问Twitter究竟是什么,显得不合时宜,这家被估值10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这几年来风光无限,但说到底无非是托了新闻自由的福。倘若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钳制新闻或者言论自由的话,Twitter又能有什么新花样吗?

是的,我在期待Twitter的新花样,不仅仅是140个字符,不仅仅是跟随,或许还该有点别的,比如我不知道的。那2亿人的资料价值何在?其中应该算上我的一份,2亿分之一属于我,如果我不告诉你那是我,你根本就不会知道有我。其他的2亿分之1.99999999亿呢?谁知道?

我不确定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该如何去估值,但我始终怀疑类似于Facebook、Twitter这类公司的价值是否水分过多。而那些真正创造实际产品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却不能因为一件令人激动的产品获得更多的资金关注,这也是如今创业者的风向标。好吧,以为一个点子就可以撬动财富,这算是投机者的温床。也是如今社会浮躁世态的一个缩影。

从我的认识里去看,互联网里的这些不幸被苹果击中的先知先觉们更像是实验室里的古怪科学家,企图通过一些稀奇的发明和在大众对互联网的愚钝之间的差异寻求一种于己有利的利益输送关系。很明显,他们得逞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问下,Twitter究竟可以做什么?或者我能否简单的认为:如果我们可以言论自由,我真的需要Twitter吗?

Twitter News

“Twitter新闻网”会是一个很好的想法。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Biz Stone对于如何处理每天多达9500万条的资讯有了一个新看法,虽然听上去还是那么传统。随之而来的疑问是Twitter难道没有改变新闻和传播业吗?Twitter将要变成什么?另外,新闻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它为什么没有替代者?还是说我们不愿意承认其实这个世界不该有新闻业……虽然我不确定我的这些问题到底是否存在或者说能站的住脚,但关键在于,我还是觉得Twitter向传统低头了。

可能在一个固定的循环圈里没什么不好,但形式上的单调让我觉得乏味,这个世界的生机本来会因为新事物而变得蓬勃,但如今新事物剥开外衣对你吼了一句:“嗨,其实我是卧底”。你就不觉得有趣在哪里。仅仅是如果说,我们用B替换了A,只是用了一招迂回战术,大可不必牺牲太多的情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拨还没有尝过猪肉味道的家伙们。我是想强调,我以及一些人是在Twitter身上倾注了一部分情感的,这种情感是什么,只有付出的人才会懂。若一定要解释给你听,我也只好打个比方:当你用过一次自来水之后,你很难再喜欢从河里挑水用。

其实,该怎么管理这些信息和该怎么管理这群人是不同的两个发展思路,在Twitter上似乎也很难分个主次。不过,在我看来,就跟好朋友相处一样,即便是聚在一起不发一言,也不影响彼此的友谊。还是照顾好这帮人吧,如果我能遇到Stone,我会问他:在Twitter里的1.75亿人中,我怎么才可以找到谈到来的好友,而不仅仅是那些在我的生活里我要敷衍的那一类。当然,对于我这个只能靠手机在Twitter上自言自语的人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很一般。

怀念几个“过去”的网站

真的不知道怎么先形容好“怀念”这个词,因为有些怀念本身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喜欢它,或者它真的值得你怀念,只是你记忆中曾经的经过,但在那段时期给过你一些启蒙,一些教育,让你有了一些特殊的印记。本想用“而已”结束这段,转而一想,不仅仅是而已,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吧。

联合早报网
最早很喜欢看这个网站,因为新闻上站的速度要比国内的快上两三天,至于新浪、搜狐之流真的不能跟它比。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零食,妈妈总喜欢先送给邻居家小孩,这就叫做礼貌吧。新闻业是否也是如此?不过今天再去看它,已经看不出来它原来是家新加坡的网站,新加坡在哪里?在中国的重庆吗?

星岛环球网
“星岛”一直标榜自己是中立持平的新闻门户,看上去不错。稍微解释下应该是:“中国立场、可持性平衡”。前面代表它的立足点,后面则透露出其运营思路。这是我的理解。总之,星岛已经让我从过去的每日必看,到现在每周(甚至每月)一览,新闻的更新速度太慢,已经跟不上现代人的阅读需求了。早期,星岛收编的“敏思博客”也值得关注,但如果你真的不去关注了,也不会有什么怀念的价值。这是它失败的一点。

玩聚网(无法访问)
这个站点应该算是新闻聚合站,可惜已经被关停。关停令估计在今年4月份就已下达,但真正的关停是在10月初。很多可爱的人都找不到家了。这是一个让人能对“事件”有深刻记忆的网站,微博式的标题一针见血的指出新闻事件的要害,比起新华社那些不痛不痒的文字来说,真的一个是山珍,吃完了精神倍增,另一个是龙肉,只听过却吃不着味。刚开始的几天,我反复打开,反复被卡,继续反复。直到我习惯为止,好吧,就当是梦一场,爷来过这世间,等十八年后你变成好汉再相遇。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无法访问)
虽然我对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部的某个家伙印象不是很好,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作品。可惜的是这段时间以来,我这边很难访问上这个网站,它会不会很快就要被纳入“被过去”的站点了呢?我不知道,暂且当作“是”吧,在国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在这里读过一些不是很公正的报道,但对比下四平八稳的一派和谐景象,有一两个不识时务的人在一边唠唠不好玩的事情也不是非打击不可。有气度的人总是愿意让敌人了解自己。如果动辄将自己包裹起来不让人知道,无意中做了恶人又能怪谁呢?

至于facebook、twitter这些站,就不用我去怀念了,翻墙就好,但翻墙的人多了,意义也就没了,真理总是害怕站在人多的地方,不是吗?

害怕

用户是不可能被复制或剽窃的。多重身份才是互联网世代的用户特色。

昨天我说我害怕了,其实这么说不算夸张。我以前觉得一个人应该无所畏惧才好,也期待自己怀有勇气面对一切。而我的懦弱却植根于我的体质里不能抽离,情绪在对抗后选择的沉默中慢慢消亡。或许退一步说有所敬畏也不全是坏事,心底里多一道防线算不得是压抑自己,可是鬼知道这天花板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低下来却只有你自己不知道呢?好在又是新的一天,不应该将这种情绪持续下去,积极才是我的真实态度(尽管这段话听起来是那么的矛盾和犹豫。我不在乎)。

看到@胡同台妹写下了“告别”围脖的宣言。我用“告别”这个词来描述有点不着四六,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玄妙,就像一场恋爱,“我忠诚于你,你忠诚于我”才是合理的原则。踏实做好产品赢得死忠客户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过早的将客户拿出去卖钱,是国内外网站在对待发展时的不同思路。国人身处的这个web N.0世代,某些“先觉”者为了追逐利益,产品过早的被消耗了下一个阶段的能量,但国内所有试图赢利的网站都没去反思到这一层,他们所孜孜不倦的则是如何更快的复制、复制、复制……相比之下,如Twitter这样规模和影响力的新贵也只是在用户到达1亿之后才宣布了自己的特色广告销售计划,这与国内那些注册用户刚过十万级的网站整天叫嚣着风投风投要可爱可贵的多。

谈回“告别”,起因可能源于一次新浪网与其合作伙伴立方网(是否是合作伙伴关系这点并未查证,或许另有隐情,但对于这种行销模式本身,这个事情也无正面意义可言)的病毒行销,行销的载体正是现在炙手可热的新浪围脖。几乎所有致力于SNS建设和发展的人士都在强调SNS的核心是用户,围脖的核心也是用户。所有纠缠在如何找到用户(新浪协助立方网开拓用户)以及如何保有用户忠诚(新浪如何不让用户讨厌)的两极上的思考和行为都会诱发一场新的冲突。毫无疑问,新浪如果真的已经或者准备将一个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数据库提供给一个未经市场考验企图走捷径的新平台,会是一场愚蠢的冒险。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提请大家注意及思考:用户是不可能被复制或剽窃的。多重身份才是互联网世代的用户特色

那新建的网站尤其是SNS网站又该如何推广呢?借助如新浪这样的大平台难道不是最好的一个战略吗?或许我也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你也知道,正确的战略也需要有正确的战术辅助才可以收到完美的成效。一切矛盾的根源不在于方向,而在于方法(如果是方向错了,那我们现在谈的该是变革而非矛盾了)。

关于立方网,我有在第358期《凤凰周刊》的封面报道里稍有了解并注册体验过,总的印象是页面混乱,方向模糊,不知道它能为我提供什么。而关于新浪围脖,诸位使用的概率可能比我还多,能给你带来什么你自己会更清楚。我还是喜欢更开放、更包容的平台,我也喜欢自言自语。

哥退了,鸟来了!

Twitter-Google
从Google年初叫嚣着退出中国市场起,关于互联网自由及所在地法律的“争斗”就越发上台面了。纠缠不清的是,这边Google哭闹着要退出,那边Twitter则含蓄的表示正在为进来做准备,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市场面前,无论进还是退都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换作清醒的旁观者也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决定来。但我觉得盈利性企业若以社会正义的外衣提出超越一般标准的要求这种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勒索吗?

我们似乎习惯了“大企业”及其提供的越发傻瓜也越发简便的物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事实上我们被套进了企业的绳索里,企业一边丈量着我们的脖子能有多粗,一边疯狂的给我们喂食着免费的午餐。等到将我们的喉管撑到足够大了,免费午餐就此结束(当然,从这种行为上来看,盗版商更为不齿),我们终究还是要为自己被惯出来的习惯买单!

从Gmail、Gtalk、Picasa、Chrome、Google Reader到Google Desktop,无论是上网、电邮、即时沟通还是日常办公,我几乎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服务……过渡依赖的坏处就是你要么成为俘虏,要么就一无所有。比我聪明的人在传出谷歌退出的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些活儿分散处理,开始使用QQmail、Flickr、MSN和Firefox了,根据我个人的使用经验,只有一句话:习惯了就好!同时还要补充下:没有什么是不能适应的。这是老实话,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如此,假设Google没有遭遇是否退出中国市场这档子事,那么我们的使用习惯还会“被迫”改变吗?这种“不会主动改变”的情况本身对Google的竞争者而言是不是又意味着垄断或者其他什么呢?答案是让我费解的,至少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以便捷和舒适为前提,潜在的问题到激变的时候再想对策吧,这样Google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同样也有时间问题的Twitter真的会进来吗?要知道能进来是一回事,进来之后安分守己的赚钱则是另一回事了。无论如何,Twitter进来能带给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丢掉一切中介了。到那个时候,中介们会去做什么呢?

第四天

卡佛第四天,去书店买了两本书。这一本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数了下,有185P,共17篇文章)。是的,只花了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其间,我还上了一次洗手间,转了一圈超市。

事实上,在这部小说集里,已经有《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凉亭》、《洗澡》、《家门口就有许多的水》、《第三件毁了我父亲的事》、《严肃的谈话》、《平静》、《所有东西都粘在了他身上》、《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还有一件事》等10篇文章已经出现在之前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里。

也就是说,如果你看过《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的话,那么你可以不用在读这本书了,你只有新的7篇文章可读。

但是如果谈到价值和价钱,我的理由是新书里的仅仅一篇《纸袋》就可以值回22元。放心吧,卡佛不会让喜欢他的人失望(这句是废话,不喜欢他的人给再多也都是失望或者没感觉)。

不了解卡佛的人可以在豆瓣里搜下,找一篇《论写作》来了解下卡佛的文笔和创作原则。

我自己并不知道我该如何描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卡佛,但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找理由,时间长了,我或许就会有答案。像卡佛故事中的人物那样,永远没有终点,永远生活着。

顺便说下今天还有哪些事。小村做了一个虎年出生的企业家榜单,他要是再辛苦点做一个龙年出生的企业家榜单,就可以发一个“企业家龙虎榜”了,有趣有意义!

《新周刊》这期做了一个关于“微博”的话题,从twitter到新浪围脖,从简单的网络创意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挨个评述了一番,胡泳先生的主打文章《微革命》值得一读。

书报亭的大哥帮我拿到了改版后的《中国改革》杂志(就是财新传媒运营的第二本杂志),这是一本年度特刊,跟《财经》年刊类似,也有模仿《经济学人》年度特刊的痕迹。我在想:是不是咱们这些模仿者仿着仿着就当作是自己的东西了?全然不顾及当初为何要来模仿的初衷了。你看,模仿的太多了,也就没有创新的激情了。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