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文: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心理学家把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分作两个阶段,婚后与伴侣组成新生家庭,婚前与父母姊妹共同成长在原生家庭。

有些人不关注“原生家庭”是什么,以及它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但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一些闷闷不乐的成年人,还是把自己的不成功,成功的与原生家庭挂上了钩。问题是,说原生家庭有罪,只是一种心理疗法,不是真相的全部。或者,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该谈谈新生家庭。

通常,每一代人的新生家庭,都是下一代人的原生家庭。当有人终将意识到自己一代的原生家庭“有罪”时,除自我感觉可能恢复“良好”外,更该做的,是修正、建设好下一代人的原生家庭。最起码,你所经受的“困扰”(如果全部来自继承的话),不再会原封不动甚至变本加厉的传承给你的子女。下一代的原生家庭,应该是父母代的升级版。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引以为傲的家族传统。只是人人经历不同,都在承继传统,有的是接受教育,有的是接受教训,想清晰归类,恐怕不易做到。比如说,父母要求我们要忍耐,要牺牲,不要跟人辩驳。当你遭遇不公时,忍耐就会吃亏,轻则损失金钱,重则丢掉性命。当你经历人生困境时,能忍住不退缩,必定能从苦痛中走出。同样是忍耐,要么是包装成坚强的妥协,要么是伪装成妥协的坚强,何时算教训,何时又算教育?悲剧的是,常有人把教训当作教育,不自觉的传承扩散。

我身边的70年代生人,没有不挨过父母揍的。同样这代人,也没有不对子女动过手的。国人奉行“棍棒出孝子”,有几个原因,第一,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第二,自己的父母正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第三,别人家的父母也这样干。由此,即便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若是抽点时间读一读关于儿童教育、儿童成长方面的书籍,便不难发现,体罚孩子弊大于利,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导致暴力倾向不说,有些研究甚至显示,连心智成长都会被耽误。某些时候,我会认为,老实人之所以总吃亏,要怪只能怪父母,别怪领导,领导的父母好。

这里也发现,国人教育方法论中的矛盾,一方面讲棍棒出孝子,一方面又讲言传身教。究其根本,大概就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做不到”,所以,只好“老一套”。没知识,认知低,给不出正确方法,以及不愿负责的生活态度,一览无余。

另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话原意是,跟古人比,不足,跟今人比,有余。本是王婆卖瓜,但传到今天,沦落成甘居中游,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生活态度。

君不知,全球51亿成年人,今日人均财富,除0.9%的人超过338万美金之外,其余都在3.5万美金之下(还不包括不动产)。难道说,五十步笑百步,也能分上下吗?实际上,成年人的压力或奋斗目标,能被量化不可耻。可耻的是,传统教育要求我们,不量化。

原生家庭受益者当然也有,有父母爱读书的,子女也爱读书。父母人际关系好的,子女社交能力也很强。父母有人酗酒的,子女恨酒恨破天。但是,不能非要爱了才懂爱,非要痛了才要改,对不对?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父母甚至祖父母才誉过大,子女承继不来,罪责要不要算在原生家庭头上?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明明是受害者,但没有受害者心理,反倒把所有罪责,归咎在自己无能之上,让我很同情。若降低下期望值,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稍稍延展一下,原生家庭,不仅仅是与自己朝夕共处的家人,也包括亲戚、伙伴,甚至乡邻。原生社群(如果真有这个概念的话),显然比原生家庭更为复杂(影响也相对间接)。我对陶渊明的好感,远超其他古人,与有荣焉呗。同时,新生社群(如果原生社群可以存在的话),也会由无数原生社群交集而成,是顺其自然,还是有所期待,也见段位高低。

如上,此文讲我目前理解的“原生家庭”,但我想提醒的,依然是个人要勤于认知升级。有意识比没意识要进步,改进一点比维持现况要进步,代际升级“未知”要比代际传承“无知”有进步。代际升级,好似养花,换土壤,调配养分,是必修课,耽误不得。

总之,不想吓唬你,你有没有真本事,看你家孩子以后要不要感谢你。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朱芳文:认知升级如逆水行舟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很爱扯“认知”两个字,任何事和人,都能联系到认知上,诸如认知差异、认知困境、认知误区等等。这让我有点招人烦。实际上,我对“认知”二字的了解,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多,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也早不敢绝对,甚至常常前后矛盾,自我否定。这大概也是一种认知困境。

我被“认知”二字所触动,源于碳九加速器冯新老师给BCF理事会成员做的一次内部分享,大约在2018年7月。刘韧老师分享视频给我,好多段,我买了百度超级会员,断断续续看完。主题是“认知跃升”,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原生家庭,二是认知与社会分层。原生家庭与教育背景是社会分层的起点。而认知,则可能是唯一解方。

冯老师先界定,“认知不是知识,认知是对趋势、对事物底层逻辑、对人性、对规则的深刻洞察。”他提醒,“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当然,买单不一定是贬义。

专家(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把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分成两个阶段,结婚之后与伴侣组成新生家庭,而结婚之前(主要是与父母姐妹共处)的那个阶段,被称为原生家庭。某些情况下,原生家庭甚至新生家庭,都可能不止一个。

著有《巨婴国》的武志红,曾在某节目上解释原生家庭,称“家庭是一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家庭的浓缩。”如此,孩子与父母各方面极其相似,便不难理解。像“龙生龙、凤生凤…”这种并不好听的俗话,描述的更为易懂。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路易士著有《桑切斯一家人──墨西哥底层生活纪实》,书中,作者尝试让穷人诉说自己的故事。他发现,过往人们认为,贫穷源于知识的匮乏,但桑切斯一家人并不缺乏知识,他们在辞汇与语言的运用上,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活的洞察力。桑切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三女儿康苏薇若读过大学。然而,他们依然没有摆脱贫穷的命运。最后,作者勉强得出一个结论:“世代的贫穷或许体现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劣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际传承。贫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穷,更是精神与爱的贫瘠。”似乎终将走向乔治·欧威尔的判断: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

精神与爱的贫瘠,源于原生家庭,是父母一辈不够“智慧”,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或者认为它不重要,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许多故事里,某些年代的父母辈,天然会接受:让孩子饿不死,长大能娶到老婆,就算人生圆满。显然,今天看来,这些想法不够“智慧”。

有专门的认知科学在研究认知,我只能局部理解。朋友圈曾流传一张图,描述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首先,我确认认知便是所谓的智慧,至少是其一,认知也源自洞见、知识、信息甚至数据。其次,我假设认知是一张图纸,数据是沙石,信息是混凝土,知识和洞见是砖头和基石。依据图纸,混合不同沙石,制出不同砖石,造出不同建筑,产生不同用处与价值。

我曾用一个比喻,试图理解认知:把一头大象和一碗咖啡豆放在一起,请做区分,我们很容易分清哪个是大象,哪个是咖啡豆。把一碗咖啡豆放在一起,请区分,哪粒是耶加雪菲,哪粒是瑰夏,哪粒是云南小粒,能分清的人不多。认识咖啡豆,与分得清是哪一支咖啡豆,属于认知差异。

现在再看,这个比喻似是而非,能说清楚知识面与知识量的差异,无法证明认知的差异。倒是图纸说,能代表我现在的理解程度。但我希望它依然是浅薄的,或有机会做到,或便于调整。

接受了原生家庭、教育背景以及社会分层的现实,便不难作出“跨越阶层”的期待。冯老师提出,认知、自我价值、以及社交能力,是实现阶层跃升的三把利器。就个人经验来看,“认知”是1,是基础,后两样都是0,没有认知跃升,后两样潜力有限。社交能力好似一个漩涡,自我价值便是漩涡的动力,动力越强,积聚的资源越有价值。但是,动力再强,也需要认知来决定方向,上下或左右,人生大不同。

多读书、多听故事,多记录、多分享,多跟陌生人聊天、多去陌生的地方。多做事、多做不同的事……认知跃升的可能性多种多样,但认知不能升级的可能性只有一条:安于现实,得过且过。尽管现实如逆水行舟。

总之,我们为了维持现有的位置,必须不停向前奔跑。(完)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朱注研学归来

(編者按)朱注在研學之前,跟爸爸有一番討論,當時達成一個口頭承諾,研學回來寫篇見聞感受,做個總結,好讓研學看起來像場研學,而不是一次自己花錢請人洗腦的形式教育。結果卻被帶偏,發生了另一件事,讓先前的計劃變得多餘。

出發之前,朱注承諾大姑、小姑還有媽媽,要給她們帶紀念品回來,結果卻沒做到。爸爸在視頻里說了他一通,然後,他的研學見聞,就變成了以下這份自省性質的日記。

 

本文寫於2017年5月22日。

古人雲:「一諾千金」。可我今天卻做了與它相反的事。現在想想,真是慚愧至極。

去研學旅行前,我想,何不買點紀念品帶回來給大家呢?沒做先說,立馬告訴了大姑,還說:「我要給小姑、媽媽各買一個!」

到了研學旅行時,店鋪一大堆,價格卻昂貴,一瓶礦泉水都要3塊錢,這就打消了我買禮物的念頭,而部隊行走速度快,根本沒時間買,而且我帶的錢也太少了。

本以為就這麼算了,但是晚上爸爸發視頻過來,卻訓了我一頓,叫我寫篇關於「一諾千金」的作文,起初,我還很生氣,認為爸爸不理解我,但後來,經過媽媽的調教,我豁然開朗,之前是我不對,我不應該說了不做,不遵守約定。

這讓我想起了這學期以前上的一課《說和做》,聞一多先生在世時是「人家說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說。」我卻說了不做或說了也不一定做。

雖然這件事,給我帶來了慚愧,給媽媽、小姑帶來了失望。但它也時刻提醒我,要做了再說,在這裡,我要給媽媽、小姑說聲對不起,希望你們能原諒我,也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這種事。

补课未必就是师腐 也可能是家长未有尽责

一家长在班级群里转了一条痛斥“师腐”的视频,过了很久才发现转“错”了群,尽管解释了一大通,但内心一定“奔溃”了,她可能才想起自家娃的所有老师都在这个群里。

“很抱歉,视频发错了,我真心觉得我孩子的老师个个都很好,几次说补课,老师说学学看,暂时没必要,这种负能量的视频发了,辜负老师的一片心苦教导。在这里真诚道歉。”

这事有点荒诞,的确有好几位老师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而交钱补课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很遗憾,朱注也在其中。

我虽然反对补课,但换个角度去看,“补课”带来的好处也是有的,比如你当作托儿所来看?起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你的孩子可以专心的去完成课堂作业。

另外,“补课”也是让我们这些没出息的大人们暂时获得心理安慰的一剂药方。

课都补了,成绩还跟不上,那就是实力使然、不必苛责了。要不然怎样?我们愿意承认孩子不聪明,但不想承认他们不努力。“补课”,就是在证明自己有在“努力”。

当然,尽管不说出口,内心还是不禁要问:老师们在“补课”上的付出,与在学校里“教学”上的精力投入必有冲突和矛盾,这才是大家质疑“师腐”的根源吧。

至少在我们小县城,教师这类职业颇受大家羡慕,旱涝保收,老有所养。他们是兢兢业业还是混日子,全看个人的职业责任心,以及对教师一职的敬畏心了。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拿钱来买成绩,未必真有对错可以讨论,但好歹算是两条不同路径吧。孩子们遇到前者是福气,遇到后者也不要抱怨,就好像教你学车的教练,目的是让你拿到驾照,可没精力把你训练成飞车特技演员。

当然,我不反对那位家长的内心潜台词,毕竟,无论转到哪个群,她都是因为赞同才转发的。不然,又是另一种荒诞了。

遭遇校园暴力霸凌后 别让孩子成为沉默的怕事者

有住在东至的亲友一周之内目击了两起低年级生被高年级生勒索财物的事,看来,连东至二中的好名声也杜绝不了此类丑事的发生。

考虑到自家娃儿的成长不免揪心,于是向朋友圈求助:如果小朋友遭遇高年级生暴力霸凌,当下该怎么应对?事前要如何预防?事后又该怎么处理?

大家对这个话题反应激烈,一致建议以暴制暴,虽然看起来很情绪化,但至少表达出对此类事件零容忍的态度,值得思考。从各项建议中梳理出一些应对步骤,仅供家长们探讨:

第一步、敦促孩子锻炼身体,以具备基本的自保能力;

第二步、事情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先交出财物,以求损失、伤害最小化;

第三步、用聪明的方法记住施暴者里的带头大哥,包括身高、体型、发型、口音等等,其余从众能记住多少算多少;

到第四步则有明显分歧,有人建议“以暴制暴,个个击破,反击到对方见到你就怕就躲的地步”,也有人理性的指出“先去学校和公安局报案、备案,交由校方说服教育,严重情况交由执法机构处理”,施暴者最终能被哪一种措施给制服,需结合实际情况去做判断,很明显,那些有案底的老油条早就不吃说服教育那一套了。

当然,也有人“勇敢”的建议“交出财物、能让且让”。之所以说他“勇敢”,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正是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只是不好承认,他既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没种,保护不了自家孩子;又不想让别人误会正是这种心态助长了此风此气,反而得不到同情;尽管在事实上,他们只是更害怕被循环报复。

多数人渴望有惩罚者的出现,在他们心里,住着一个童话故事倒是唯一可以确认的。

除了发生在身边--但目前看起来还极小极普通、至少结果没有太坏而引发太多人关注--的“小事件”之外,一些更为恶劣的校园暴力霸凌事件其实层出不穷,通过网络流传甚广。

据《法制日报》的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而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中,75.0%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更易成为发生校园暴力的群体,比例高达42.5%,高中生次之,占比32.5%。大学生、职校生、小学生分别占比15.0%、7.5%、2.5%。

媒体更是一声痛叹:有一半初中生遭受校园暴力霸凌后选择了沉默。

光看数字就知道校园霸凌远比我们能看到的案例更让人受伤,我不举出实例的原因,也在于担心那些极端事件会误导家长们的认知和判断,让这篇文字带来更多的恐惧和不安,事与愿违,反而忽视了该如何一起来抵制校园暴力霸凌行为。

台湾在这方面要做的比大陆同胞更加积极,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印制各种反校园暴力霸凌行为的指导材料,教育学生认知、辨别校园暴力霸凌行为,鼓励学生做好自我保护,同时呼吁学校、警方、家长及社会相关机构等各方重视此类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比如每天随机安排校园巡视、课堂模拟演练、确保学生有家长接送、同路线学生结伴进出、警方加强监督防范青少年不良行为等等,至少在社会大环境上,有利于威慑和约束这类犯罪违法行为的发生。

国内也有意见领袖认为若要杜绝此类“戾气和暴力”的传递,可以先做两件事:第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反霸凌平台,搜集相关的暴力霸凌视频,督促当地司法部门及时、公正的处理这些事件;第二、促进对校园暴力霸凌的可执行的立法,而非流于形式的宣传教育,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帮助。

当然,我们都知道,想在东至这样的六、七线城镇落实这些措施会遇到很多阻碍,从民风上而言,“不多事、保平安”是国人理解且接受的最实用的处事哲学;从意识上来说,在一个以留守族(学生、妇女和老人)为主的城镇,把成绩搞好是家长和孩子的唯一诉求,校园暴力霸凌只要不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都会“感觉”遥远,没有那么紧迫。

遗憾的是,除了少数几个城市,这种阻碍在全国其他城镇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看起来能做的事的确不多,只能从建立防范意识开始吧。底线是杜绝自家孩子参与到这种校园霸凌行为当中,进阶做法是鼓励并引导孩子学会自保,其他事交给家长去权衡处置更为实际。

简单说,对社会而言,如何杜绝戾气和暴力,必须从孩子抓起;对孩子而言,教他不惹事是基本,但能早点学会不怕事,却是人生里更重要的教育。

我们拿什么爱张国荣?

朋友圈、微信群又涌出多篇纪念张国荣的文字,无论出于什么动机,至少能反映出有很多人在想着他、念着他。这就是超级偶像的不凡之处:人走茶不凉,身后名流传。可是,除了流于形式的“纪念”之外,我们真的爱这个人吗?那么,我们又拿什么爱他呢?

是的,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一定需要付出,如果只是借这个人刷自己的存在,这一定不是爱,而是自私。从这个逻辑出发,我没资格说爱张国荣这个人,因为我也不得不借如今这样的一个现象,试图证明爱与自私的区别。

爱,应该是外向的,而不是内敛的,外向的像一束光,由你的心奔向你爱的人,环绕着他、呵护他。爱不是索取,依附某个血肉之身,榨精吸血,自私自利。

爱一个人,先得问问自己,究竟付出了什么?时间、精力、金钱、生命、尊重……你若诚实,答案就会正确。

假设说自私乃人之通病,不可避免,倒也可以接受,即便是自私也分两种:一种利己不损人,另一种则损人才利己。我相信后者是多数人不愿意做的,实际上,连扮演前者往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半推半就而已。

作为公众人物,的确要有被人评论的雅量,更有被人爱或恨的包容。但是,作为一个已经去世很久的公众人物,是不是也该获得一点点被人放在心底不去打扰、一点点被人故意遗忘的尊重呢?

我愿意这样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信息洪流里,耳濡目染太多乱七八糟的事,难免需要借一个大多数人都容易理解且很认同的人或事来给这社会一点教训,比如我笃信今天的艺人比张国荣更爱惜羽毛、更与人为善的绝无仅有,于是越纪念他,越是对这种自爱博爱的人性的一点美好向往。

可我也愿意相信,美好的事物不能停留在寄托上,更需要行动,更需要从自身做起。换句话说,如果你爱的偶像,有让你感觉闪光的人性亮点,你要做的,不该是拿来纪念,而是拿来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才是偶像对你的真实帮助。我相信,这也是他们更希望你能做的有用之事。

池塘里的浮萍无需根系,浮在水面,不由自主,兜兜转转不过方寸之地。大海里的野草,若想活命,就得努力生长、扎根,活下来就能拥有整片海洋。

所以,我们拿什么爱张国荣?你应该有了答案。

你需不需要每天送菜到家服务?

【2015050307】看到Jet.com如此成功,国内有人跟风么?如果不考虑国情,只是做好这个靠会员费盈利的商业概念,应该还是有一大把创业机会的。可选择某个领域单点突破,比如在生鲜副食,对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它是一笔相对稳定的支出,创业者能否通过整合农场、广建中央厨房,结合社区服务等方式提供食材到家服务呢?我很期待。

【2015050306】微信公号《中国政府网》昨日头条文章《读懂总理谢绝题词的深意》,以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厦门大学婉拒题词一事,重申了中央的八项规定,有意对政企关系做一番梳理和引导。对一群没有势力的平民创业者来说,在心理上多了一份公平保障,对未来则多了一点乐观期待……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账号?看看它们头条才3万不到的阅读量,我想说,微盟服务号的活跃度一点也不差。

【2015050305】政治学者福山说,“高层为了制约下属的权力,不停地堆砌各种监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运作究竟如何,高层却不得而知,于是就产生了信息流通上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上,管理者学不会分权放权,其危害与福山说的情况也差不多,即便看不到多余的机构,但却多了很多无人问责的任务和项目,看似人人参与,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人对结果负责,到最后,既害了干实事的人,也让企业遭受损失。

【2015050304】我有收藏名片的习惯,用一本名片册,按照入职时间依次排列,偶尔看看,脑海里闪过的景象跟看电影也差不多。这样做只是想记住曾去过哪些地方,遇到过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至于收藏的经济价值就没什么好预期的,人家乔布斯的名片今天也才拍到2000多美元。

【2015050303】不小心点开了《万万没想到》,不小心看了一段王大锤说“亚美蝶、亚美蝶”,不小心朱注正在我身后……然后他笑了问我,“爸爸,你知道’亚美蝶、亚美蝶’是什么意思吗?”我扮作一脸无知状,他说:“就是日语里面,女人说’不要、不要’的意思”,我试探他:“你哪里知道的?”这个时候要沉得住气,他说:“同学们说的”。我有点轻松了:”瞎说,男人说不要也要这么说吧?“他没话回我。看得出来,他真是听同学说的。大家说如今这学校教育怎么这样啊!

【2015050302】第二季《奔跑吧,兄弟》看了几分钟,就有换台的冲动,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媳妇爱看,儿子护着,我只能戴上耳机去听听崔健的“我独自走在老地方……”这些做节目的,大概蛮迷信成功学,把一件做对的事重复再重复,耗掉一小撮自觉审美疲劳的人之后,就有了所谓的铁杆粉丝。再想想由安倍访美到个人对中国历史的一点点狭隘回忆,貌似也走了这么一段粉丝留存的过程。

【2015050301】#改个段子#开V店的学妹小V跟我分享她的心得,她说:“我有一个V店,有自己的生意,我自己当老板,没人可以命令我……”我说:“把你刚分享的那条链接再分享一次。”

有些没品味的事我正在干着

【2015043007】书上说:没品味的事有坐席四周常用之物多;砚上笔多;佛堂内佛像多;庭院草木山石多;与人见面话多;祈愿文中自述的善行多……到我这里,还有想法比做法多,计划比任务多。可以判定,一个没品味的领导会耽误一群孩子的前途。

【2015043006】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有另一个意思,如果不是读者主动想借的,那也不该勉强。推荐书的人出于好意,可得看读书的人有没有那份心境,否则结果尴尬,白白让书换了一个地方闲置几天,的确浪费。

【2015043005】新闻聚合网站鼻祖Digg活的还好吗?记得几年前Digg域名有被贱卖,其创始人也另谋出路。国内类Digg的网站可能也就能想得出“抽屉”了,一篇博文一经它推送,流量肯定大增,我也蛮喜欢看它的评论和配图,简练入味。但站在商业角度,除了勉强的一点广告,看不出它们靠什么盈利。所以,抽屉上居然会推荐“网易热”,就会给人一种抱团取暖、同命相连的感觉。另外,看不懂网易热为什么先推PC版,而且设计的还那么难看!

【2015043004】不小心点开新浪微博的热门微博榜,总结前10条的关键词是佛牌、代购、手表、招代理……我们该说微商没节操,还是得批评新浪微博没节操?至少在我的意识里,新浪微博若想将我定义成所谓的一个用户,那它就得拿出好坏都能概括承受的担当来。

【2015043003】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说:“我认为任何政治理论都必须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理论,因为在某些方面违反人性的政治体制是无法维系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共产主义的一个问题在于它对人性的某些方面做了错误的假设……”。这话用在其他地方也很合适,比方说“我认为任何商业逻辑都必须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理论,因为在某些方面违反人性的商业逻辑是无法维系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微商的一个问题在于它对人性的某些方面做了错误的假设……”好像也有道理哦。所谓高度并不意味格局,有时候就是一套文字游戏而已。

【2015043002】微博大V@御史在途宣布”决定兑现自己的承诺,辞去公职,以一人之力调查金银花更名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对此,大多数网友的反应是尊重其态度,反对其行为。古时设御史一职,专司纠弹,其职责受法制保护,今天的纪委干部大概不会比前辈处境更差。不过,即便听到这位位居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的陆先生会如此说,还是会有质疑:连受法律允许的权力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辞职之后的个人绵力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想起那些脱掉制服要跟群众干仗的体制内人士,具体事情可能不一样,但感觉憋屈的心态却是类似的。

【2015043001】朱注对传说中的“不”、“在”表示抵触,一边向妈妈质疑,你们都三十多了,还能生得出来吗?另一边也安慰妈妈,有个独生子女其实很好,看大富翁游戏上拿到独生子女证的每个月可以增收1000元,福利好好……有理有据的样子,似乎也有权衡利害的意识,看来想以德服他并不明智。

可惜此地看不到“叩微”这两个字

【2015041507】看到西左写的“叩微”两字,有种奇怪的感受,就像第一次听到某首特别好听的歌一样,要单曲循环24小时才肯罢休。也好像全世界只有这种写法才叫这两个字,更好像只有这种字形才懂你内心曾经把它想象过多么美好的那样美好。总之,喜欢极了,无以复加。

【2015041506】得空拍了几张“大白”抱枕的照片放进朋友圈,有人求贩售链接,于是V店里就多了几笔订单。有趣的是,看起来最有购买意愿的人最终没有成交,而从头到尾连个赞都没点过的朋友却不声不响的付了钱。这让我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门市零售经历,居然仍有类似的感受:20%的精力成交80%的订单,而80%的精力则用来应对20%的潜在销售机会。微商们如果不能体会到这点,做起来会比较辛苦。

【2015041505】像我这种有点年纪的人,难免身边会有一两位熟悉或见过的人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内心里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但老实说,从媒体上读到关于他们的报道就是另一回事了。那几乎就是一个陌生的、甚至从未认识过的人,除了姓名、照片能对得上之外。我的担心是,我们的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呢?

【2015041504】对比了几家较为知名的微商品牌的代理政策,与传统企业对分区代理的定义有所不同,并非按照地理位置来做区隔,而是通过一次性拿货金额的多寡来评定其代理级别。表面上看,或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零售都将面向全球,再无地理区隔的必要。实际上,是在鼓励经销商之间进行竞争,不像是要做长久买卖的样子。好在消费者不会被这种野蛮粗暴的模式欺骗太久。而最终上当的人也只是那些手上有些闲钱但又好走捷径意图一夜暴富的梦想家们,不值得同情。

【2015041503】乐视手机的广告语跟电视一个套路,曰“我不是一台手机……”这种“无就是有”的逻辑貌似很有逼格。除了祝福这部不是手机的手机可以让想买手机的人有意外惊喜之外,我更想知道,家里那台不是电视的乐视电视,有什么办法能提升我的打开频次呢?一句话,好内容太少了!

【2015041502】离目的地还有6站地,就急吼吼的用神州叫车,服务商让用户如此“焦虑”,该不该反省下?据说神州在上海市场有1000多台专车,但没法像滴滴随叫随到。不过,自己充值的路费,含着泪也得打完。我就是冲动型消费者。

【2015041501】#不是段子#
朱注:爸爸,你知道我们班上的女生都喜欢听谁的歌吗?
爸爸:呃…不知道
朱注:TF Boys知道吗?
爸爸:呃…
朱注:我手机里有他们的歌。
爸爸:那你喜欢的拉芮(LP)呢?
朱注:已经不听了。
爸爸:那你也喜欢TF Boys么?
朱注:不告诉你。
爸爸:哦,你是别人喜欢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对吧?
朱注:(没回答我)你知道我们班的男生怎么说TF Boys的吗?
爸爸:不知道。
朱注:他们说了一个冷笑话。说马桶堵了就找TF Boys。
爸爸:为什么?
朱注:你猜?
爸爸:猜不出。
朱注:掏粪男孩。
爸爸:呃…
朱注:哈哈哈哈……

亚马逊不如直接关掉商品评论

【2015041007】商户在做客服,与其说是让客户满意,不如说是让自己看起来像文宣中说的那样“正常”,比如及时回馈用户的投诉,并提醒已经得到满意解决方案的用户删除表达不满的评论,都是客服的主要工作内容。于是,会发生一种怪现象,明明是帮助陌生客户挑选服务的购物点评,却是一边倒的叫好,而且大多数显得非常空洞,不具参考价值。久而久之,人们对它失去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朋友间的推荐,而非网站点评--既然这样,亚马逊、淘宝这类电商平台为什么不直接关掉商品评论呢?起码不用深陷惩治刷好评的麻烦之中。

【2015041006】一直没喜欢过央视的各位主持人,从杨澜、倪萍算起,到这段时间的柴静、毕福剑……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旦离开所在的位子,与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一样普通平凡。所以,毕福剑会道歉,接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留住自己的位子。这种不诚实甚至违心的事干的一点也不比普通人差,凭什么该被别人喜欢呢?

【2015041005】媒体人真的有价值吗?这个问题其实与问司机有没有价值,警察有没有价值,扫街阿姨有没有价值会有两样吗?不过是因为岗位不同,造就了太多假象,外人看不清,如果连媒体人自己都看不清就太可笑了。各种住五星级饭店的,跟高官同桌吃饭的,掂量掂量,如果没有媒体那块招牌在后面树着,会有几个人认识你是谁呢?

【2015041004】话题,估计就是小米营销的全部,甚至就是小米的全部。对这家公司我一直不喜欢,也不看好,尽管消费过三块移动电源--那是因为它长的太像苹果的产品--却让我更加相信,小米做不出好产品。那么,看到林斌为所谓的销量冲破吉尼斯纪录而无上衣庆祝时,我只想问,哪一家企业是靠话题做大做长远的?另外,不喜欢小米还有一个原因,我经常听到各种内容营销上的指导说:“学小米呗”……呃,果真能学的,那就不叫优势。

【2015041003】在感情层面,很多枪迷喜欢威尔谢尔,盼他能成为阿森纳的传奇。可是,即便没有伤停,太子表现出来的实力也不能证明他的不可或缺,离队只是时间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足球队的雇佣关系更为高效,在有限的预算之下,找到合适的球员,按设定目标(名次)做签约及续约考量。比之大多数企业,定人定岗容易,但很难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落实到个人头上百分百执行并能做到赏罚分明。更不消说像球队那样,有可能同时清洗整个团队。球队可以大换血,但企业却只能慢慢输血。

【2015041002】看到某同学从三月十几号开始,订阅号一天发一篇原创文章,比我这里的碎碎念要有主题和阅读价值。真心想希望他能坚持下去。简单说,写字这种事,耍的就是任性,要的就是孤独,拼的就是耐性,赢的就是自信。

【2015041001】朱注贴了一幅画,用黄色的纸贴出山丘、水草、滩地,用红色的纸贴出斜阳、渡船,然后一定要我说出是“黄、昏、秋、水”,才放我过关。他现在就想找个知音是不是太早了点?说实话,这些年来,他画画和贴画的水平基本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水平,我是继续赞他,还是该对他提点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