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片刻”值多少钱?

1/一个片刻约3秒,人的一生有6亿个片刻。贝佐斯的个人财富有9800亿人民币(此次疫情不知缩水多少),他的一个片刻价值1633.33元。假设,你的每个片刻价值1元钱,你有6个亿,会如何分配?

2/片刻,是时间,是金钱,是付出,是关系远近,也是自我认同。时间,是我们的唯一资产,片刻,是资产变现之门。此刻,你正在做什么?有没有增量收获?是否符合你的长期主义路线?能否丰富你的多元知识结构?能否帮你归零到万事万物的第一性再出发?

3/有许多博文作者,喜欢标注本文多少字,阅读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大概是注意到时间的价值,不过,字数多少与文字质量没关系;阅读时间,因人而异,既没标准答案,也不意味着什么。如果一定要标注,不如说,写作花了多少时间,采访了多少人,阅读了多少素材,写了几稿……起码,让读者了解你的幸苦。

4/有几种人,我需要避开:满满负能量的,在Mac上用win的,在朋友圈里频繁发自拍的庸脂俗粉。他们都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可能珍惜你的时间。

5/同是懒惰,人与人之间不一样,有的人是脂肪渐增导致嗜睡,有的人是只专注最重要的人和事。后者试图珍惜每个片刻。前者看不懂后者。

6/推上,我分类关注,有两类。一类,写的是抱怨、怀疑和鄙视。另一类,写事实、观察和建议。不是能力高低的区别,是出发点不同。有的洞穴里,有的在天空中。在洞穴里的,一生就是一天。在天空中的,每一天都是新一天。

7/世上的人,或许只需分两个阵营,一个叫利益,一个叫理想。没有对错,只是选择。利益阵营的人更团结,理想阵营的人更散漫。散漫的,想拼合起来,尤其费力费时。

8/人们为了理想,有争议,不是因为我们不同,而是想与众不同。但真正不同的,正是每一刻。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消除差异还是强化差异?

前几天,与漫修她爸约好读本书写篇书评,算是为两人的“惰性”寻找一个动因。就好像在星期天因为公司培训不得不在早上七点钟出门那样。虽然不喜欢被强制,但还是得说,对我这种不自觉的人,多点约束是好事。起码,今天这里会有一篇新的文字。

真诚且不谦虚的说,我对文笔一向没要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自我安慰称“我手写我心”,就好像有多了解自己那样,同时也过分夸张了个人的表达能力。我知道,我在文字表达上的局限和我对自身的理解并不足以让我能准确复制。实际上,标榜真实,反而离真实越远。但这多少还是让人有点麻痹,自以为是。甚至让我在面对别家媒体给我“文笔不错,话题较浅”的八字建言时,都有点迷惑。

好在后来有所收敛,写的越来越少,博客也就不在每日生活的重点。尽管每每在朋友的博客上看到我的博客链接解释,还是有种惭愧劲,发生过那么几秒钟。按道理,那也是一种动因,对自己的不忠诚,只是我装作心有所属了吧。

当然,书确实是有在读的,读的很慢很乱很不专心,大多数都是随便翻翻,读不进去的理由也各种各样,比如文笔、故事、甚至是纸张。哈,我总能找到一些荒唐可笑的借口为自己辩解。说文笔,我这种连“的”、“地”、“得”都用不好的人,实在有点没节操了。谈故事,我连一个笑话都讲不全,更是理解不了“故事”与“事故”的区别。谈纸张,也可能是我偶尔因为促销品的原因买过几本《GQ》杂志带来的消费副作用罢了。

你知道的,只要是借口,一般都不会被浪费,浪费是可耻的。就这样,我让那些从京东或亚马逊上买来的书,安安静静的躺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除了偶尔看见愧疚一番之外,大多数时候,也都能坦然共处。这既是一种成熟男人的合理表现,也有那种债多不愁的无赖心态。

好在我从一些随便翻翻的书里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句子,并愿意将它记忆下来,备做独处时的思考题或闲聊时的谈资。不过,也有可能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或是真的有所感触。总之,这种记忆给我的体验还是比较愉快的。

比方说,在孩子学习上做个建议,我支持偏科。理由是,多学感兴趣的知识,多做擅长的事。这个理由源于我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而这个问题则来自一位女士为某商学院撰写的一份教材。她问,一个公司或一个组织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差异”还是“强化差异”?

抱歉,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就自觉合理的将它拿来对比孩子的学习。假想朱注的成绩,语文85分,英语75分,数学95分。我更倾向于鼓励他下次将数学考到100分,而不是将英语提高到80分。尽管英语的提升空间要大的多,但我会固执的理解,在数学方面,他更有潜力,至少是更有兴趣,这会让他做的相对轻松。不过,这种方向容易引来反对,至少孩子的大姑不可能支持。

也许放到成人身上,会容易理解。这不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么?将长处发挥到极致,比之期待全面发展将自己打磨成理论上各方面都很优秀实际上各方面都很平庸更有意义?

对了,是谁提过,有意义的事还是少做为好?

好吧,不多追究了。回到主题,在我确定了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会赞成强化差异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我不可能拥有一个天才,但我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庸碌之辈。

绯闻营销

不知道有没营销人干过这样的事情?用名人绯闻来做营销。虽说名人也是人,不一定认可用个人声誉去换取经济利益,但在一个商业社会,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我是说,假设一个人想出名的话,可能并不一定需要像芙蓉姐姐或者凤姐那样在一片骂声中上台。也可以学学劳伦沃特那样,不过是绑架了一个足球圈里的过气球星,居然也能获得广泛的‘媒体’关注。如果不是媒体吃饱了没事干,那就是媒体没的吃得靠公关公司施舍。我个人觉得《新民周刊》的那篇报道非常诡异。

好吧,希望我这个小小的讽刺不会侵犯到大球星的私生活。我总觉得一个军人不能死在沙场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耻辱。同样,一个足球人若总是沦为报纸花边,也该检讨下个人的所谓付出是否真的值得。足球不是工具,它需要被尊重,这点足球人更该懂。

回到绯闻营销上来,我越发觉得这不算是一个玩笑。想想娱乐圈在开发明星价值这块,是否一直就在做这件事情呢?简单说,读者在娱乐版每天看到的不就是这些八卦吗?明星们不也一直在靠这类消息维持着曝光吗?看上去,唯一能看懂的就是,有洁癖的媒体人已经消失很久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英超热刺被阿森纳反超,也与一条绯闻有关。那就是2月里卡佩罗下课,热刺教头老雷立即被传出与英足总有默契,可能出任英格兰国家队教头的消息。恰好以这条绯闻为分界点,热刺此后的战绩不佳,从领先到落后。无论消息真假,老雷这次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里外都不讨好。

思考的障碍

思考的障碍来自于对真相的逃避

这样的题目有点大,我原本想指出一些言不达意的现象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在写出这个标题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力阐述清楚。我的思考发生了障碍,不仅仅体现在表达层面,也在思考的初始激荡阶段,我会害怕产生更多的误解,我真的确定那只是表达的问题吗?

举个例子来说明下:

王烁先生在思享家上发文指出“唐骏需回应学历作假指责”,我支持王先生的观点,唐骏先生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在社会对个人产生质疑的时候,应该及时站出来回应,并有责任举证以澄清事实。既然,公众赋予了你社会典范的荣誉,你也必须以真诚和透明来面对社会。稍微发散一点来说,诚信是社会价值得以良性延续的一个基础,你个人可以不讲究诚信,但是请你不要破坏我们所共有并维护的社会价值基础。

从另外一个层面我也在想,如果唐骏先生真的被证明是不诚实的,除了他个人承担的那部分“后果”之外,我们的社会该做何检讨呢?社会错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在这个时候来检讨下诚信缺失问题的背后是什么?我忧心忡忡的在这篇文章后面回复到:“我觉得无论唐骏的学历是否有假,有另一个问题值得反思下: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看重学历?”我原来以为一些共识的部分无需啰嗦,但从其他读者的反应里,我看出我这是在画蛇添足,譬如:

@甲:“这不是看重学历的问题,是个人诚信的问题。”
@乙:“我觉得现在讨论的问题,不是学历是否重要的问题,而是诚信是否重要的问题.低学历高能力的大有人在.除非迫不得已的原因,否则不值得鼓励,更不值得宣扬与学习…”

以上本身只是一个示例,我不是想据此指责谁或者反驳什么,我只是想借此描述下思考的障碍是如何发生的。

由一篇文章获得读者共鸣,引发其他读者做更多思考,应该是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但大多数人是否也有我这样的痛苦,在同一篇文章下面,人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是好事),而一旦将这些结论当成是一轮成熟的交流,则会显得一厢情愿。大多数情况之下,表现自己的欲望大大强过对于是否能收获真相的渴望。

从这里,我有点理解为什么说“顶”、“沙发”、“支持”这样的词汇才是论坛的主旋律,因为大家要的只是围观而不是思考。群众们想要看的也不是真相,而是“乐趣”。于是,我们的思考必然有着天生的缺陷,善良如我的人会认为万事都不够接近全面,但现实如我的人到现在才敢承认,我们只是故意躲开真相而已,思考的障碍恰好来自于我的闪躲之间。

聊天

大多数的聊天都了无新意,让人乏味,但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你得迎合着陪下去。如若不顺,做了乏味制造者,就要检讨自己的不是了。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我谈的这个话题是否不是对方所关注的?我是否没有照顾到对方的情绪?我是否欠缺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此种种,都有检讨的必要,只是为了不做一个无趣的人。

我是一个无趣的人,这点我不掩饰。但今天受到启发,将不做一个无趣的人改作一个有趣的人。是的,今天开始,我就是一个有趣的人。如果我暗示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乐于接触的其他人,那么我会多做这样的准备。一个有趣的人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欢笑,这个,最珍贵,也是我所追求的价值。

昨天读到RIM(黑莓手机的制造商)联合总裁Jim的一段话,记在开心网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许多维度,但你必须由好奇心、兴趣和激情所驱动,才能穿越不确定性、跨越障碍。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你的信念,取决于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有价值的人,成功本身不应是目标』(by Jim Balsillie)。有不认识的网友路过看到有了感触便给我留言问道:『请教你“有价值的人”分几类 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问题,昨天看到的时候我还没有答案,现在我也不确定有个回答是否可以让他满意,起码给了我一点启发:『其实,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就可以了,无需向别人证明什么』。你说呢?

我所追求的价值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它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其实人人都这样,只是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不同罢了,无所谓高低优劣。这跟我写文字的道理一样,我要是用卡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不如一头撞死在书堆里,他很伟大,但他不是我,我就是我自己,我有我的乐趣和认同点。如果可以忠实于自己,并做到自己,或许也是价值的一种体现吧。

粉丝给了偶像全部!偶像给了粉丝什么?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处处在讲道理。而有些时候,道理这玩意被忽略掉,剩下狂热和冲动占据了脑中枢,左右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痛苦的是,人们在事后并不敢自我反省,甚至对待别人的质疑还是会一味的固执下去,死不承认,要面子就是国人清醒时候的唯一底线。

我承认,我有过那样的一段时间(当然,现在还不敢断定往后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只是在当下清醒的时候,又敢于拉下面子来自我反省一回,记录下来,算作备忘。

我曾有过迷恋明星的一段时间,那是在96年左右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歌手陈明,只要是她的新歌,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我都会先买到听到,这还不算,我还连续给陈明当时所在的唱片公司寄过N封信件,信中除了大吐我对她的景仰之外,还煞有其事的为她写了N首歌词,以期引起她的注意就好了,并非想真的走上音乐人这条路。那段时间足够疯狂,对于我而言,花了大把的时间去学她的歌,搜集她的新闻,与人辩驳她的价值……只是,在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乏味,毫无意义。用今天许三多的话就是说,人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对。

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们这些FANS究竟属于什么类别?我们将最珍贵的时间、最旺盛的精力、和最贫乏的金钱统统奉上,那些所谓的明星在各地搔首弄姿,偶尔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及一个握手就能引来大家尖叫连连,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面?这些偶像们给了我们什么?难道真的可以上升到“信仰”这个层次么?

与今天的FANS相比,我算是幸运的。那个时候,我最多是花钱买买磁带、看看电影、最多在花点时间去给她绞尽脑汁写几封信。可是今天呢?传递偶像信息及作品的媒介多到你花光所有的钱还不够入门这样的地步。CD、DVD、签售会、首映式、电影、电视剧、博客……如果一个会炒作自己的明星,同时开设不同的自我宣传渠道,那么他可以毫不费力的耗光一名FANS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对于这名FANS来说,偶像是所有,而对于偶像来说,这名FANS又算什么呢?

正如我们也会淡忘所有的人和事一样,偶像会出现在你生活的某一个阶段,但是,如果你需要花那个阶段里所有的时间去照顾她,倒不如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你所喜欢的明星真的值得你去喜欢和尊重么?你甚至还可以借用著名汽车制造商丰田在追求卓越品质时采用的那个“接连问五个为什么”的思考模式去认真思考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拜访

上午去拜访前上司。

只感觉到他的孤单。还是习惯的把自己装在一个麻袋里,不见天,也不见光线,以为黑暗就是生活的全部。

人,是不是学不会放弃就得不到快乐?我似乎有所领悟!

下午,合作方的老板L来拜访我。商谈深度合作的事情。

我很高兴我们的可利用价值被提升了。或许,是他们的周边能开采的资源太少了,也未必。

大家随意的聊着,有真想法,有好想法,也有馊主意,有假建议。我其实很痛恨这样的场合,毫无意义!

可是,这似乎就是有些人认为的生意场,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