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在国内难有信任

【2015050107】搭乘Uber提供的车辆或者租住Airbnb预定的房子,被视为共建属于未来的共享经济,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经济模式基于信任与责任。但在体验的过程中,未必有这两点属性,至少在国内的一些类似服务里,比如一号快车、滴滴专车等等,仰赖于平台的补贴政策,服务提供者以赚钱多寡为评判标准,“共享”一词的意义还不好多谈,未来值得怀疑。

【2015050106】想想不是工作原因,微博这个东西应该已经忘掉,至少写不写的已无必要可言,值得溜达的原因只是为了看看别人如何评价你服务的公司。所以,微博上找不到有价值有能量的信息,也是必然。

【2015050105】当当的李国庆或者京东的刘强东都给人强势的印象,这种态度被视为中国式企业家的一种特质。但他们注定是过眼云烟,不会被社会记得太久。尤其是你看到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最近发射了一枚火箭,将一艘无人驾驶飞船送上外太空,大概就明白做人做事的高下来。要怪就怪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2015050104】#不是段子#韩国情报机构透漏,金正恩今年以来已下令处决15名高官,包括两名副部级官员,以作为对其权威挑战的惩罚,其中一名负责林业事务的副部长因对一项国家政策表示不满而被处决。韩国国会情报委员会成员申庆敏引述情报院获的消息称,若有人对金正恩提出异议,他会将其看成挑战他的权威,会以处死来个杀一儆百,“讲道理对金正恩没用” 。做企业的,就此事可反省下,为什么说员工离职是创业者的悲剧。

【2015050103】从人的性格缺点去做描述,冲动型消费者会更加贪婪,有较强的占有欲,以及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这点来看,营销“恶”一点也不值得较真,不贪心不吃亏。

【2015050102】如今这个社会,充斥着各种技术上严谨,个性上匮乏,毫无灵气和生命力可言,但又掌握着话语权的中坚力量。不喜欢的人就得靠边站。好在,我一向只喜欢观察灵气和生命力,从来没走近过,痛苦也相对会少一点。

【2015050101】老妈看到我出席某论坛做分享的活动照片,犹豫了很久之后,还是担心的问了我一句,不是再搞传销吧?我有种想把手机故意漏到地上的冲动。我!恨!传!销!

善待消费者 忽悠要挨打

【2015032907】作为消费者来说,对服务的理解与提供方总有差异。比如很久之前,广发卡曾告诉我积分满一万公里即可兑换国内机票一张,等到我以为凑满了两万公里想要履行权利的时候,却被告知只有其中一部分里程可用来兑换,其他里程早已作废。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怪自己智商不够,玩不过奸商。如果遇到东莞的那位保安,广发行怕是早被砸烂几遍了。所以,东莞那位开养生馆卖体验卡的女老板,得认真思考下为什么会被人打折两根肋骨,人家也不是天生暴徒是不是?

【2015032906】以暴制暴,以暴制恶,以暴制忽悠……一些暴力事件的发生,未必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文明人多欣赏智力上的较量,却极力反对身体上的对抗,可是,这二者真的有高下之分么?更何况,很多大规模的暴力事件,正是由更为文明更为懂事理的一方发起。说起来,制或不制,不在暴力,而在施暴者的权力地位,能否影响公众对事件关键点的理解。嗯,我说的很清楚吧?

【2015032905】“约么?”很流行,好多促销广告文案都用这个词开头,口语化的表达很容易拉近受众的心智,带点挑逗的意味也给人丰富的想象。好虽好,但用的多了,看的烦了,也就麻痹了。所以说,“重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也是扼杀创新的罪魁祸首。

【2015032904】对于一款产品来说,几乎所有用户都可以称之为小白,他需要一个理解和适应这款产品的过程。但今天的开发者有意强调用户体验,似乎就是努力为了让这种过程变得更短甚至消失,这是做产品的好态度。但小白们可能不这样想,一方面,他会认为产品简单到上手就能使用属于体验的底线,实际上也该当如此;而另一方面,他还认为,除了提供产品之外,你还得帮他解决他的智商缺陷。譬如说,计划使用微信服务号开店但不知道服务号该如何申请这样的问题,百度就可获得却还想依赖他人……做产品的,最怕遇到这种白痴。

【2015032903】朱注被《帕丁顿熊》逗的笑个不停,我却在他边上睡着了。对啊,一个人要如何才能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呢?礼貌、节制、乐观、谦逊、感恩、行动,还得加上那么一点点的随缘和糊涂。我睡着的时候,那只小熊似乎对我说了点什么。

【2015032902】林志炫曾做过一张名叫《One Talk》的专辑,走出了录音棚,与电视台合作,用现场的方式一次性录制了10首歌。“一次性”这种说法对商品而言,意味着廉价、低质、重复、大规模生产……可放到艺术领域,却是至上的荣耀。问问这一季《我是歌手》里面的几位歌王准歌王,有几个能做出来?

【2015032901】在天猫国际上买了一包烘焙好的咖啡豆,卖家在台湾桃园发货,走的顺丰,运费10元。3月22日下的订单,28号到货,小小体验了一回跨境电商。几点感受:1、一周左右的物流速度可以接受,闪电到达在大多数消费项目上并不那么重要。特意强调送达速度,会不会以牺牲其他的服务品质为代价呢?2、支付体验与国内购物没有差别,没遇到汇率什么的问题。平台方有责任做好汇率兑换等后台工作,给消费者一个无需学习成本和压力的新购物渠道,而不是新的购物方法;3、商品质量可能会有争议。比如这包咖啡,虽然注明了有效期,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烘焙的。平台方是否需要协调不同国家对商品需求重点的理解呢?4、三年之内,全球化点对点零售的浪潮即将袭来。这个领域的创业机会看起来不少,如果你有独特的高价值的且能给人某种特殊感受的商品,你将更加直接的面对一个全球化的市场。

消费寄生成灾

免费是互联网的一大特色,但被误以为是互联网的全部。这是互联网对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不过,这种说法会惹恼一部分人,至少对那些习惯免费且习惯对各种免费服务满腹牢骚的家伙来说,无论你付出怎样的智力与物力,他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可以免费享用,仅仅是因为那根网线,而不是其他。可悲的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具备这种特征的用户。

我相信这种用户极少会考虑付费购买服务,这是坚持付费模式的创业者的幸运之处,要知道,每天仅仅是为了应付这些呱噪的消费者,什么事都不用做了。这是另一个奇怪的可能性:付费用户更容易理解并尊重服务的提供者。我相信有研究或案例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在大部分人的市场上,部分机构为巩固市场优势,大力支持并鼓吹“免费”这种畸形的消费行为,他们乐意将“满足需求”理解成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包括不合理的掠夺和偷盗。从创意提供者的角度去看,他们只是与市场上的这帮消费者合谋,尽量装作正当的去掠夺那些有趣且有用的创意而已。

可以说,“免费”是互联网领域存在马太效应的根本原因,而大者恒大的背后,却是嗷嗷待哺的消费寄生群,迟早会有一天,彼此会翻脸成仇。要么,企业因免费而死,要么用户因不再免费而付出更多代价。

广告致人残

搭地铁时无意间看了下拉手,居然都是中国劲酒的广告,想不明白,这种拉手的广告价值会有多大?而且还是个异型广告,成本不会太低。广告词倒写的挺好玩:少喝一点,为健康。

好玩的地方在于这词耐人寻味:“少喝一点,为健康”。意思是说喝多了就影响健康吗?那不如不喝,不喝就没这个担心了。还是说,喝一点点有益健康?如果是,这个度要怎么掌握?有酒量的和没酒量的又当如何?写这文案的人,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

不过,我相信少有人会无聊去关注这条广告里的文案。这家年销售额高达4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仅仅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记住,不是广告传播)就能压的消费者喘不过气来,一眼瞄全“中国劲酒”几个字的,怕也不是多数,哪里还有时间在意什么广告文案。

我在意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文案,而是觉得中国式广告在很大的范围里正在起着教育国民的功能,可惜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者教育,不是告诉他们什么该买,什么该用,而是告诉他们这个是好的,这个叫生活。极少有广告告诉受众,我有什么缺点。如果有的话,我相信那种靠卖肾或卖初夜买苹果的事就成不了新闻,最多天方夜谭罢了。

比如在这条广告里,中国劲酒明显就是想说,吃饭的时候喝一点点劲酒会有益身体健康。而现在的表达,明显又有其他意思。但受众可能不去想太多,因为听久了看多了麻木了,搞不好已经分不清这句话里的几种意思,以后更怕是连理解力都会退化,更别说创造出更加精巧、有趣、有智慧的新句式来了。

顺便提下,我喜欢的消费者教育是基于尊重消费者的,但哪个品牌有这样去思考过?所以,你不会看到可口可乐公司警告消费者:喝可口可乐会有发胖的危险。现在连受众都相信,广告就是要说好听的话。

我想,那可能是错的。

危机不能公关

Hugo关于“危机公关”有一个观点:既然是危机,就不能被公关。这条观点一旦与更多企业达成共识,就会害死一大批靠发新闻稿、删负面帖子为生的公关公司。我很支持这种说法,所以也来传播一下,不是多事,而是期待公关行业能更加理性和职业化。

简单来说,公关就是公共关系,即如何建立及维系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受制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单向性,公关原本该追求的平等对话,却在当下公关行当里寻它不得。公众们能见到的只是一篇又一篇的新闻稿,努力告诉给公众的是企业想要说的,而非企业应该说的,这是一个误区。

无论企业说的有多漂亮,公众们总会有一个疑问,你说的那些好处我能不能看到是另一回事,但我现在遇到的麻烦,有谁可以帮我解决呢?就像你身边某个混的不错的同学总是喜欢炫耀自己但又从来不乐意向那些有困难的同学伸出一把援手一样,怎么可能在收获羡慕的同时还能得到尊重呢?

如果企业不愿意主动听到应该听到的所谓的坏消息的话,那么也不该害怕甚至拒绝被动接受。可是危机公关似乎是在告诉企业,你应该忘掉那些坏消息,因为我们可以帮你搞定,不让它出现在任何地方,那么它们也就没有发生过……问题是,企业应该明白,真正的麻烦不是那些消息,而是那些产生坏消息的原因,比如你的产品价格贵又容易坏,或者你的服务糟糕到人们不愿意在街头看到你们。

换句话说,假设危机真的可以公关(我认为叫做弥补更加合适),企业是否更需要借助更多的渠道与用户来沟通,你不可能傻到将自己的用户推到竞争对手的办公室里,一边喝着茶,一边数落着你的不是。到那个时候,企业都没了,谈危机公关就更没有意义了。

好吧,趁大家都还跟你有点关系的时候,好好的听听大家想说什么吧。然后?然后跟大家一起去解决问题。就这么简单。